理清文化产业内在逻辑需要注意的七大要点

拓荒号:陈峰 (企业头条)

相比多数传统行业的颓态,文化产业正逆势上扬,把握文化产业的内在逻辑,对于了解文化产业、投资文化产业非常重要。


文化产业


本文用三个关键词说明文化产业的逻辑,即内容、产业和资本。内容强调了文化产业的文化属性,产业强调了文化产业的商业逻辑,两个方面互为辅助,让文化产业从内在价值和情景两个方面共同进步。

逻辑是什么?
逻辑是规律、规则,探讨文化产业的逻辑,实际上就是探讨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和规则。在文化产业的发展逻辑中,有三个关键词:内容、产业、资本。

一、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

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商业形态,从内容角度要强调其文化属性,从产业角度要遵从商业逻辑。


文化产业


过去我们过于强调文化产业的文化属性,淡化商业属性,所以文化产业做不大。

现在我们又过于强调文化的商业属性,忽视其内容属性,看似繁华,文化的渗透力相对较弱。

文化产业是内容和商业的理性结合,要文化化地做商业,商业化地做文化。

二、资本是把双刃剑
面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是文化产业扩张的捷径。资本的趋利性是其本质特点,资本介入文化产业,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市场对文化产业的未来预期。但这种提升,往往存在投机性。

这就是说资本是把双刃剑。资本无所谓好坏。我们说做企业要有情怀,资本也有他的情怀,这种情怀就是通过产业发展实现资本的价值。


文化产业发展


资本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理想的状态是资本要推动产业发展而不是透支产业。资本本身不会有这样的情怀,我们希望携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人具有这样的情怀。

三、业绩对赌不是圣经
业绩对赌一度被资本市场奉为并购重组的圣经。通过对赌协议的签订,投资方能更好地预控企业未来业绩,尽可能降低投资风险,维护自身利益;而融资方能较简便地获得资本支持,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达到低成本融资、快速扩张的目的。

对赌对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未必符合产业发展规律。比如对赌期内,融资方为完成对赌目标,一味追逐短期经济利益,透支企业经营能力,对赌期到后,企业发展很可能后劲不足。

比如,相比投资方数10 多倍于对赌目标利润的巨额投入,融资方完成对赌目标并非难事,反而在对赌期满后,融资方经营层中很可能有人因既定经济利益的满足而离开团队。

四、代持应以不对抗法律为前提

代持是普遍的商业行为,法律上总体持支持和保护态度。


文化产业规则


代持应以不对抗法律为前提,法律应支持不对抗法律的代持。

对抗法律的代持是对产业规则的漠视,它最危险的后果是默许所有人都不遵守游戏规则,商业规则荡然无存。

五、上市公司“壳”的价值
在中国,上市是很多企业的追求,上市除了融资,还能放大财富。

市盈率是市场对企业未来预期的表现,本意是好的。资产被撑大,追求高市盈率,可能导致上市公司热衷资本运作,不能真正产生有利于产业做大的利润值。文化产业的资本运作要回归理性水平,逐步降低资本的投机性,让适度的资本真正用到产业发展的刀刃上,才有利于产业发展。

杠杆加大了资本的投机性。

上市公司的大量增发会导致上市公司“壳”的价值下降,也是“去杠杆”化。

六、文化产业内容是核心,产业是形式,资本是助推剂
文化产业本质上是内容产业,内容是实,不是名。真正决定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是文化产业的内容价值。文化产业是以文本为生产原料的产业。比如影视,核心不是明星而是故事,甚至明星的呈现本身也是一种文本。比如动漫和游戏,都是试图传达某个故事或某种精神。比如博物馆,每件展品的背后必然是文本为核心,抽空了文本这些便什么也不是。

从文化产业的发展形式看,文化产业如何生产内容,如何传输内容,如何拉动内容消费,如何推动消费者需求升级,这就是商业模式,即文化产业的组织形式。

资本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起到撬动作用,这无可厚非。但文化产业要真正做出影响力,形成产业规模,资本只能作为助推剂,推动内容不断升级,推动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为产业发展聚能蓄势。

七、文化产业人力资本的价值高于货币资本的价值
在文化产业,人力资本的价值高于货币资本的价值。对人力资本的激励在文化产业尤其重要,股权激励是相对较好的长期激励机制。

虚拟股权和实际股权。

虚拟股权只是分红权,激励作用有限。

实名股权激励作用更大,但执行程序复杂。


文化投资


对人力资本投资最大的风险是道德风险,所有的法律条文约束有限。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有职业精神、职业操守和职业能力的经理人。希望资本对提升中国文化产业职业经理人的成长起良好的推动作用。

(文化产业责编:陈峰 )
2021年07月27日 12:22[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