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一位朋友在网上看到了我写的文章,我已经忘记了还有这个账号的存在,因为各类账号实在是太多了,确实顾不过来。
旅游和景区是有区别的,如果按吃(商)、住(养)、行(学)、游(闲)、购(情)、娱(奇)的六要素来定义旅游,是不是会发现这些并不一定非要在景区才能完成,任何可以满足人们以上需求的地方都可去,为什么要去景区呢?所以,发展旅游并不一定要完全依靠传统的大体量、高质量的旅游景区。但是景区又是旅游的基本载体,全世界只有一个张家界,这类资源是稀缺和不可复制的,那么没有这类资源的地区怎么办?不发展旅游了么?当然要。
景区开发大体经过策、规、投、建、运的过程,看顺序就知道策划是最重要的,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每个地区每个城市一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符号,需要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一个主题,设定一个方向,后期的打造要紧扣主题。策划解决的是项目后期运营中的方向问题,更大的说是整个区域的发展方向问题。
再一次强调:景区开发——资源是载体、文化是灵魂,必须梳理好一个地区或城市的脉络,确立符合当地特有的或突出的具备打造成标杆潜质的主轴,所有元素的装载都在这条主轴上线性往前发展;规划解决的是土地分配和使用的问题,规划必须由策划引导,由运营倒推,不能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收到钱而进行简单的图上机械作业不管后期运营,景区开发必须从策划、规划就要解决成本与收益的问题,具体的说就是产品(游客为什么来)和市场(游客从哪里来)的问题。
我和我的团队考察了一个城市,这是一个典型工矿城市,也是国家第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迫在眉睫,为此成立了专门的旅游平台公司,并找了专业的规划公司做规划,规划是做了,最后连他们自己都觉得无法落地。看了他们的规划,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最大的问题还不是产品设计的问题,是没有找到这个城市的定位,没有确定发展方向,没有把本该属于这个城市的名片融入到产品里面去,把本是一体的割裂开来,完全的另辟蹊径、另起灶炉。一个最简单的感受就是,当你去到那个城市,看到到处都是烟囱和铁轨,就有一股浓厚的重工业气息扑面而来,而该市的思路又是发展工业旅游,再清晰不过了。所以个人认为,该地旅游产品的设计应该是要紧扣当地上百年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不紧紧只是一些建筑,把概念产品化,产品生活化,生活方式可转变为生产和经营方式。
即人的思想去中心化、行动无目标化,时间碎片化,社会逐渐个体化。以上特征在旅游行业表现为人们可能不必在特定时间,组织特定的人群,安排特定的线路完成一次旅游,随意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