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中华民族的根,承载了整个中华民族的“乡愁”。乡村的崛起和兴盛,不仅关系到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管对于如何恢复乡村社会发展,社会各界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忽视了乡村是由一个个有机村落共同体构成的社会单元的属性特点,片面地强调村庄物质空间建设,这就解释了为何尽管引进资金和企业后,仍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衰退的问题。
过去生机盎然、悠然恬适、充满浓浓人情味的乡村田居生活曾是众多“游子”存放“乡愁”的精神家园。
然而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人们生计方式多了很多选择空间,人对地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或集镇务工、经商或定居,村子渐渐空了。过去忙碌热闹的耕作场景、多姿多彩的节庆活动、炊烟袅袅的农家小院、瓜果飘香的菜园地、诗情画意的田园景象不复存在,人烟渐稀的村庄里只剩下年老体衰的老人与幼童。
找到乡村衰退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有效推动乡村振兴。
社会网络是指一组特定的社会行动者,可能是个人、组织或其他实体,以及在更大的结构中将他们连接起来的社会关系所组成的网络。它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以我们称之为“自我”的特定个体为中心的网络,称为“个体网络”,它是由一个特定个体和那些与他直接连接的社会行动者以及与他们之间关系构成的网络,主要用于研究个体网络的结构特征,如规模、组成成员、密度以及个体网络联系的强度等。
另一个层次是整体网络,它是由一个群体内部所有成员及其间关系---可能是友谊、社会支持、社会交往、冲突或亲属关系等等---构成的网络,旨在分析整个网络的关系结构。社会网络为无数社会现象提供了解释,适用于小至个人,大到整个社会,乃至全球体系各种层次的分析。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村庄是一个有机生命体,从社会网络视角来看,村庄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单元,它是由村庄成员以及一系列村庄内外部之间各种经济社会往来关系所组成的有机生命体。从个体网络视角看,村庄如同单细胞生物一样,村庄本身如细胞核是村庄发展的物质基础,各类社会网络关系则如同细胞质为村庄的成长提供所需营养物质,并对村庄发展产生调控作用。
城镇化导致的年轻人外迁和人口老龄化引起的乡村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意味着村庄社会网络组成变得单一,各种如血缘、宗缘和地缘关系开始逐步淡化和消解,乡村社会的结构逐步趋向松散。同时乡村生产效率明显下降,经济活力相应衰退,外界的许多联系开始撤离乡村,乡村经济逐渐凋敝,投资减少,就业机会进一步减少,加剧农村人口流失,使村社因建设缺乏必要的主体而使村庄的物质空间建设开始停滞,村民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低下,进一步加剧农村人口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后果是乡村社会网络不断萎缩,乡村社会无法正常运转,并引发一系列诸如村容村貌凌乱、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抛荒、闲置房屋年久失修成危房,出现空心村等不良连锁反应,如果不采取干预措施,村落共同体将逐渐解体,并最终趋于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