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楼市的底层逻辑变了!

拓荒号:陈峰 (企业头条)

源头端全面“控地价”。集中供地全面暂停,土地财政的逻辑推倒重来。土地是财政资源,更是公共资源。地方政府拿走“该拿”的卖地收入,剩下的全部给到市场。竞完地价竞配建,这是变相的“炒地皮”、刺激地产。降地价的根底上,“地价-房价”连动,从而降低房价。


房产资源


严控城市“大拆大建”
旧改全面辞别“运营城市、推高房价”的旧逻辑。老城区最多拆20%,主要拆违建和危房(连片城中村不能大拆,租金涨幅控制在5%),其他全保存下来,修缮加固为主,只做“微改造”,重点是公共效劳补短板、成套化改造和保证性租赁住房。

保证房是2022房地产市场的重点

管理层一再强调、一再保证,保证性租赁住房是我国“十四五”住房建立的重点。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刚刚发布的“十四五”住房开展规划,无一例外地,保证性住房和租赁住房取代了产权型的商品住房,作为将来新增住房供给的主体。


商品住房


将来五年,上海保证性住房和租赁住房供给占比62%;深圳新增保证性住房和人才住房占比60%;广州新增保证性住房略大于商品住房,二者比例根本坚持在1:1,加上租赁住房后的占比超越50%。

二手房买卖全面“降本钱”
近日,杭州二手房买卖监管效劳平台上线“个人自主挂牌房源”功用,实名注册、核实“真房源”以后,购房者可直接与房东获得联络,自行看房、谈价。

不久前,深圳也准备上线“二手房买卖系统”,功用与杭州一模一样。它节约的不只是中介环节的代理本钱,更有“真房源”降低的信息不对称本钱。当二手房参考价以不可阻挠的趋向推开以后,二手住房价钱管控将和新房价钱控制一同,构成“降房价”的联动效应。

限价房源和学位都是公共产品

要分配给最需求的人,而不是最有钱的人。大城市热销项目(注销购房者多于推盘量)启动积分排序,按能否为首套、入户或社保交纳时间排序。而且,打击学区房以后,公办学位分配的积分准绳也如此。以后,在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限价房源和公办学位都是公共产品了,都要分配给最需求的人,而不是最有钱的人。


房屋买卖


楼市调控高频密集。哪个城市有问题,马上“打补丁、补破绽”;一个政策不行,就另一个政策。有的中央,调控政策可能不一定奏效,那么调控的另一个轨道——金融就开端收紧,当房贷利率上到6%-7%,再加上资金的时机本钱、房子的持有本钱等,炒房收益就索然无味了。

假如把上面这些楼市的新现象串珠成链,就会发现,它们都指向了楼市一个新的底层逻辑,即全面压降住房消费本钱,打击资本在这个范畴作奸犯科,愈加强调住房在保证民生上的绝地主体。这与近期打击教育培训,严控资本无序扩张,互联网平台反垄断等,根源上是分歧的。

如今,就连从业20多年,看惯了楼市起起伏伏、潮涨潮落,一向淡定的中介人员,都明显地觉得到,房地产再也没有下一波的“炒作红利”了,很多人可能要永世性地退出这个行业。由于,寄生在这个链条上,靠房价上涨“买单”的各种机构和人员、食利阶级真实太多了。不断踩在棉花上,原本就觉得不踏实。如今趋向明朗了,不能幸运了,该干嘛干嘛吧!


房地产行业


上有业绩要考核,中间有政府相关机构要运转,下游黎民百姓公共效劳的诉求,讽刺心机“运营城市”,自然要寻求土地价值最大化、空间价值最大化。有中央的隐性担保,加上土地高本钱,开发商忙着“快周转”、“卖概念”,无心做产品,整个行业难以高质量开展。

整个社会信任不动产抵押物,资金以各种各样的渠道流入地产,按住葫芦浮起瓢,监管只能让资金本钱越来越高,而不是流入地产的资金变少。土地和资金一拥而入,就会带动整个社会资源流向房地产,房价上涨让各方得利,让预期完成。于是,新一轮的循环又开端了。

二十几年来,楼市阅历了几轮上涨周期。当下,貌似楼市需求还很旺盛,但其实十分畸形。任何大城市,你把买卖构造掰开看一看,除了少数有钱人、加杠杆的投资客、换房的人群外,刚需客曾经很少了。这就是为什么,新房供给越来越“大户型化”,小户型的房子反而供给少。

需求端具有“买单才能”的群体已发作了变化,一是高收入人群,二是换房人群,三是过度“加杠杆”人群。新市民和无房户等刚需,基本看不到安居乐业的希望,将来楼市可持续开展的动力在哪?楼市当前这种畸形的供求构造、运转逻辑继续演绎下去,这是多风险的一种场面!

总结一句话,楼市这种“内卷化”的开展,是以牺牲住房的民生属性和刚需人群的根本福利为代价
近日,国家召开重要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扎实促进共同富有。会议提出,必需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有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能够说,“共同富有”接力“全面小康”,成为社会民生范畴的主旋律,也将是将来一段时间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急需求填充和夯实的局部。

共同富有的施行途径有两个。一是收入分配变革,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谐和配套的根底性制度,加大税收、社保和转移支付等调理力度并进步精准性;二是全面压降民生范畴的生活本钱,并促进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住房在调理收入分配、共同富有的作用不可无视。

其中,最值得注重的是保证性租赁住房。开展保证性租赁住房,着力做好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保证,已成为“十四五”住房建立的重点任务。保证性租赁住房有五个来源渠道:集体用地建立、商办改租赁、自有用地建立、园区行政办公及生活效劳配建、新增地块建立。

政策设计的思绪很明显:手上有地、有房的那些主体,别再希望经过旧改、拆迁,跟开发商协作,搞商品房开发“发横财”或给员工搞商品房福利,这是不可能的。当下,很多物业的评价,都是依照搞商品房开发来预算的,而不是依照实体经济能不能接受得起来预算的。


购房预算


将来,虚高的局部都要被挤出来
当然,政策会引导你走向一条细水长流的康庄大道,那就是让新市民和无房户等刚需可以在城市“扎根”的保证性租赁住房。

会议提出,要着力扩展中等收入群体范围,抓住重点、精准施策,推进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要畅通向上活动通道,给更多人发明致富时机,构成人人参与的开展环境。新市民、年轻人,恰恰就是扩展中等收入群体的重点,也迫切需求“向上”的活动渠道。

宜居性好、配套完善、职住均衡、“租购同权”,“低租金、小户型”的保证性租赁住房,是新市民、年轻人“扎根”城市,享用均等化公共效劳,真正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第一步。要留意,这只是第一步,不是最终目的,这样做只是让他们能看到在就业地城市安居乐业的希望。

然后,经过前面讲述的一连串头昏眼花的操作,让房子降本钱,看到将来具有产权住房的希望。这就是“租购并举、先租后买”。

针对会议提出的“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业内纷繁以为,这是“房产税”(保有环节)征收的信号。“促进社会性活动”,这是变革目的。但近年来,“房产致富”、“炒房发财”的观念盛行,胆儿大,敢加杠杆的,钻政策破绽的,取得了可观的红利。

还有就是,早期取得资产红利的家长,对下一代(以至下下代)从幼儿园到成家立业的布置,这在买房上面特别突出。按目前趋向,下一代(以至下下代)不用任何努力,就能够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这对畅通社会活动、打造向上通道,营造人人参与的开展环境十分不利。

8月18日,管理层在引见下一步财政重点工作时指出,积极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变革。这是近半年来“第N次”提出要推进这项工作。关键是“干”还是“不干”,要不要迈出第一步的问题,或者说是和1的问题。之前,不断停留在争论阶段(“0”的阶段瞻前顾后)。

如今,很多城市已经准备好了计划
关于房产税,你能够讲一千万条“不开征”的理由,但我只讲一条,收入差距太大,不调理就无法稳住房价、促进共同富有。当然,房产税影响面大,怎样厘清合理的资产收入和房产范畴的过高收入、不合理收入,需求精密化的政策制定。

这次会议也提了,税收调理,要进步精准性。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中心内容。经过税收来启动再分配,则是收入分配制度落地,并构成橄榄型分配构造,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开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有目的迈进的关键。
(房产行业责编:陈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