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更容易支配人们的判断,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会把思想固定在某个地方。中国人常说的先入为主就是这个意思。
1.产品先入为主
例如:哈根达斯,只在豪华的专柜售卖,“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其实在国外只是超市里一个特别普通的商品。
2.营销先定量
例如:某超市买罐头,“每人限购4罐”比不限购时的销售额高出2倍之多。
3.谈判先开价
例如:去商场买衣服时,一件衣服老板本来想叫价200块的,一听到你直接报价50,他就不要意思再叫价200了,因为200和50差太远了,他可能会报价100,经过双方讲价,最后可能70就买走了;同样的道理,如果老板先报价200,这时主动权就掌握在他那里了。所以先报价格,也是有优势的,这叫先发制人。
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是指当人们需求对某个事情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限制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分,会不盲目地给予最初取得的信息过多的注重。
锚定
锚定(anchoring)是指人们倾向于把对未来的估量和已采用过的估量联络起来,同时易受别人倡议的影响。当人们对某件事的好坏做估测的时分,其实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好与坏,一切都是相对的,关键看你如何定位基点。
基点定位就像一只锚一样,它定了,评价体系也就定了,好坏也就评定出来了。
1973年,卡纳曼和特沃斯基指出,人们在进行判别经常常过火看重那些显著的、难忘的证据,以至从中产生歪曲的认识。许多金融、经济现象都遭到锚定效应的影响。
例如:股票当前价钱确实定就会遭到过去价钱影响,呈现锚定效应。证券市场股票的价值是不明白的,人们很难晓得它们的真实价值。在没有更多的信息时,过去的价钱(或其他可比价钱)就可能是如今价钱的重要决议要素,经过锚定过去的价钱来肯定当前的价钱。
锚定效应的最有趣应用案例
有两家卖粥的小店。左边这个和右边那个每天的顾客相差不多,都是络绎不绝,人进人出。但是晚上结算的时分,左边这个总比右边那个多出百十元来,简直每天如此。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看看这两个店发生了什么?
右边那个粥店的效劳小姐笑容着把顾客迎进去,盛好一碗粥问:“加不加鸡蛋?”顾客说加。于是她加了一个鸡蛋。
这样的效劳在每个进来的顾客中反复,效劳员对每个顾客都要问一句:“加不加鸡蛋?”顾客有的说加,也有的说不加,大约各占一半。
左边那个小店。效劳小姐同样笑容着把顾客迎进去,盛好一碗粥问:“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顾客说:“加一个。”
再进来一个顾客,效劳员又问:“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爱吃鸡蛋的会请求加两个,不爱吃的就请求加一个。也有请求不加的,但是很少。一天下来,左边这个小店就要比右边那个多卖出很多个鸡蛋。
两家粥铺的例子阐明了“沉锚”效应。当然,如今的消费者越来越聪明,一定会被人牵着鼻子走。但就“沉锚”效应来剖析,问题一躲藏是加多个蛋这个选择,而问题二正好相反,躲藏了不加蛋这个选择。在顾客面对不同的销售话术时,在当时场景下的选择范围也发作了区别。
在商业应用中,一个很理想的例子就是当新产品推出时,产品推行方案里如何对商品停止定位:商品摆放在哪一个货架,放在哪一种商品的旁边。
比方,一种新饮料面世,假如它被放在货架上与我们眼光平视的高度上,它的左边是可口可乐,右边是百氏可乐,那么,十有八九它的高价政策可能会被消费者承受。相反,假如它被放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与价钱低廉的商品摆在一同,即便质量超群,功用强大,也很难被断定为是一个好的产品。
让我们回到锚定效应在商品价钱中的应用,价钱锚点是商品价钱的比照标杆。在营销中,企业经过各种锚点招数,或者应用比照、暗示来营造幻觉的手腕,动摇人们关于货币价值的评价。
例如:我们在星巴克中看到的依云水销卖。依云水在星巴克卖22元一瓶,但是在京东买一整箱的话,均匀大约不到5元一瓶,是“中产阶级”勉强可以承当的价钱。依云水在星巴克的售价,能给人一种“高端”的印象,依据星巴克咖啡的价钱,中杯根本不超越30元,超大杯根本不超越40元。当用户发现一瓶矿泉水都要22元后,比照之下就会觉得咖啡没那么贵了。
(
双创服务责编:
陈峰 ![](/Content/themes/logo.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