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来时路,慢慢地看到最初的本人,隐约记得,在某个黄昏,我和往常一样走在路上,掏出手机,翻开了喜马拉雅FM,收听某位主播,讲有声书。或许是出于一时的猎奇,我点开了搜索框,输入“周易”二字。这一举措让我一发不可拾掇的喜欢上了中华传统文化,时至今日。还记得在初中时我们学习过一篇名为《为你翻开一扇门》的文章。正是由于“周易”二字让我敲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转眼间我学习传统文化已有五个年头,在这五年中,我经过《周易》认识了我如今的国学教师。也慢慢接触到儒家与道家的思想文化体系。学习了《大学》,《中庸》,《论语》,《道德经》,《易经•系辞传》这些圣贤经典。穿上汉服参与各类活动,参加汉服社团,结交到许多情投意合,喜欢传统文化的好友。以至经常提及起关于传统文化的话题,我会不由自主的开心,由于我看到了属于我们汉民族本人的文化自信,看到了一点点“星星之火”。如此种种,让我乐在其中。
且愿意去想着如何发扬传统文化。这一路走来,我阅历过学而有所得的喜悦,也阅历过家人朋友的不了解,亦或是反对。面对身边人的惊讶与不了解,我选择了“独善其身”。选择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面对所谓的反对票我选择了“求同存异,异中求同”。
为了不让现今还可以传承下来的文化断了传承,我们穿上汉服,是想要通知普罗群众,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学习圣贤经典,不是为了虚有其表的夸耀,而是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们既要晓得是什么,也要晓得为什么。这样学习传统文化的我们就有了关于传统文化的正知,从而无有疑惑的去树立正信。有了正知与正信,我们才干够有正行。做到知行合一。有了正知,正信,正行。也就有了文化自信。
当然发扬传统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到,也并非一个或者几个人就可以做到,我们需求一群情投意合,愿意去发扬传统文化,愿意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足迹的学习与理论的一群人来一同发扬传统文化。正所谓《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此才干够让传统文化“火”起来,传统文化“火”起来了,自但是然也就文化自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