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质表现在德、善、和三方面。固然也混合着糟粕杂芜,但从主体上看,能够说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德文化、善文化、和文化。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属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德文化
这是由于我国的古代文化起点很高、源头重德。据专家研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已有了“德”字的表符。在金文中“德”亦有多处记载和多种形体。华夏先祖轩辕皇帝怀有“修德振兵”之志。古代典籍中记载和阐述德则已相当普遍。《周易》有“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又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里把有形的天、地、君子和无形的道德并列,对德的认识到达新的境地。《尚书》中论德也很多。如“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成王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民不易物,惟德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今之学者普遍以为重德是周代初期人们的一种共识,也是后世儒家阐述天人合一的一个中心命题。著名学者何新提出:贯串《尚书》的中心历史观念应该是一个德字。此乃基于先古政治家关于在历史中“德教必能胜于暴力”的认识。
他们之所谓德,含义有二
一为德政;二为德教。至春秋时期,百花怒放,大思想家们对德有进一步的认识和论述。孔子在《论语》中数十次提到德,如:“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又如“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孔子提出:“德不孤,必有邻”,并向将仕者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而道家庄子在《逍遥游》中说:“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老子更洋洋洒洒写下《道德经》五千言,德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道和德成为老子的哲学根底。
中国传统文化是善文化
早在商代的金文中,就呈现过善字。中国古代先贤均秉持民本理性、人性至善的理念与追求。固然儒家荀子倾向性恶论,但孔子的原初儒家思想是主性善的,亚圣孟子更是深入阐发了人的性善论。而在民间影响普遍的《三字经》也传承了性善论,开篇即讲“人之初、性本善”,成为民间草根主流观念。性善论和西方宗教关于人有原罪的性恶论实质不同。孔子主德主善,创建了以仁为中心的儒家思想,还创设了一大批德目和请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恕等,极大的丰厚和延伸了德、善的理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和文化
人是有社会性的高等动物,个性不同,利益主体悬殊,如何相处?中国古代儒家有一大法宝——“和”。孔子重和。孔子在论“和”的肉体“和”的价值时,继承了前贤“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相成相济”的思想,但又有新的发挥和升华。孔子讲“和”,是先讲个人心性之“和”,然后再由己及人,从小到大,渐次推到人际之“和”、家国之“和”、人类之“和”、天人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