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觉得明清小说不如元曲,元曲不如宋词,宋词不如唐诗。文字越精练,意蕴越深。古典文学之美,是难以想象的,如今的作品中很少有了。中国的文学就是写意的文学,读出意境就是领会美感。
中国古代文学,为我们心中支起另一个世界,我们因之才有了文化。就像金庸小说,外国人绝对读不出中国味,只要身在中国,才干领会到金庸小说的侠骨柔情。金庸小说继承了史记和唐传奇里的侠士风范以及魏晋名士风度等综合文化要素,它不是意淫,而是为我们张起了另外一个文化空间。
与我们灵魂相伴的假如只要利欲,而没有审美,那么这样的生命方式就太单调了。我们不孤独,是由于我们的心灵世界还有另外一个空间。
我们生在中国其实是很侥幸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这就是传统文化,只是我们不太会珍惜。传统文化太重要了,现代人却很难认识到这一点。时人不知传统文化,恰似衣里藏珠,而不盲目。如今的社会就是利欲的社会,丢弃了对永久价值的探寻。价值,从基本上说是审美价值。如今的人都没太多个性,受一种价值观左右。
为什么这样?技术化的社会,物质化的社会形成的,在这样的社会中,我们只看重实物以及实践的利益,而遗忘了人自身的人生境地。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地划分为:自然境地、功利境地、道德境地、天地境地很精当。现代社会的人们大都处于功利境地。
中国传统文化在于修证本身,以达圣贤境地。通则六经注我,不通则我注六经。中国传统文化不承认天命的存在,但天命并不是造物主。关于人性这个话题,东西方差别太大了,中国哲人在探求人性方面显然高于西方诸贤。简而言之,中国古代文化一向主张向内探求人性,西方则将人性笼统化,也就是说存在一个外在的,绝对的人性。所以西方文化多是向外,主客观分立;中国传统文化倾向主客观统一,它的基本止出借是关于人,不是关于学问。人原本是主客分歧的,怎样能断成两截,主客二分。中国的儒家文化,佛教,以及宋明理学,这种特性表现无遗。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改恶人的气质、培养人格完善的文化,不懂这一点,就阐明他没有深化其中。
一个文化总有其基本,追根溯源,以正其名十分重要
因而,要考辨源流,切己察看,体用分离,才干得其精义,做到显微无间。传统文化是人学,是气质之学。有人说:总觉得人有一种悲痛贯串整个文化史。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中不存在这种悲痛,《易经》开宗明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多么富有活力,哪存在什么悲痛?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是有情的,即便不一定说是有情,但至少有生命。所谓大化流衍,哺育天地;乾坤合德,万物资始。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糟粕,这是不可承认的,所以有人就把它看成是大杂烩。但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虽不是明灯耀世,但至少也是万古长空中点燃的一盏火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