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文创产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文化消费在中国市场正爆发出极大的想象空间,无论是创业机会,还是文娱、文旅产业投资,前方是一片蓝海,国家级文博创意产品开发生产基地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文创兴起,文化旅游行业迎来新契机
随着创意经济的崛起,产业融合成为发展趋势,文化旅游作为一种富含人文内涵、注重感知体验的综合性旅游活动,成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发布,要求着力改善我国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总量及结构性矛盾,提升旅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文化产业生产开发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文化产业开发生产需要从以下这三个方面,把握住文化旅游行业的新契机:
文化产业生产开发,需要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入手:

IP资源
平台集聚海内外IP资源,包含博物馆类、文化艺术类、视觉体验类,在基地的运作下,IP将与博物馆、景区、文旅小镇、文化商圈紧密结合,扩大影响力,提升商业价值。
博物馆、景区资源
弘扬中华文化是基地的使命,也是各大博物馆与景区共同的使命。在六部委的号召下,各文博、文旅部门给予基地大力支持,为基地提供优质资源。目前,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数字展馆项目正在开展中。
经营运作
聚集国内外优秀人才、艺术家,为博物馆、景区提供文化内容运营方案。
文化旅游业在发展中问题频现,其中IP认知偏差、创意缺乏,同质化严重。许多公司和企业,乃至某些城市都想在IP领域分得一杯羹。然而,各地雷同的文化景观和发展思维严重损害了旅游业的整体价值。

运用IP发展文化旅游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打造自身的IP,二是借助已有知名IP。第一种任重而道远,有些地方设计一个口号或吉祥物,拍一部宣传片或举办一场活动,就认为可以速成旅游IP。更有甚者,一些地方以为有了示范区、A级景区、星级酒店的牌子,就等于拥有了IP。纠正IP认知偏差,把握旅游IP的内涵,是当前文化旅游发展的当务之急。
以万达和迪士尼为例,从2016年万达的财报来看,万达旅游产业收入174.3亿元,同比增长37.1%。前不久上海迪士尼发布了第二季度财报,总营收达到了42.9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96亿),同比上涨9%!开业不到一年就实现了小幅盈利。
究其原因,二者的商业模式不同,迪士尼基于文化内容,先创造人物IP,通过科技手段将人物具象化、生动化,获得大量粉丝后,再围绕其进行衍生开发从而达到盈利。而万达依托于地产,通过资本手段将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上下游串联起来,意图联动全产业链发展。有业内人士认为,国内主题乐园难匹"外敌"是因为:缺乏成型成功的IP。
的确,无论迪士尼、环球影城还是梦工厂、乐高乐园,每个主题公园品牌的背后都有多个或至少一个IP。同时,迪士尼乐园通过将近千部广为传播的旅游形象片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以城堡为中心的儿童旅游系列产品。因此,打造知名IP而进行的文化旅游开发周期长,可控性差。在自身没成为知名IP情况下,借助其他影视或游戏等IP来进行开发和发展,也不失为一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影视IP+文旅小镇" 新模式发展解析
影视IP与当地旅游业完美融合的案例有很多,譬如,新西兰玛塔玛塔小镇借助魔幻电影IP《指环王》一跃成为经典影视主题旅游小镇,进而带动了新西兰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新西兰成功转型世界旅游目的地,是世界范围内"影视IP+电影小镇"的经典案例。
凭着剧情的创新和趣味性,日本动漫在全球占有着重要地位,《千与千寻》、《龙猫》、《天空之城》等多部动漫作品世界知名。日本动漫将IP元素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动漫IP+文旅小镇"发展模式,成为日本旅游重要吸金地。
文化旅游不同于传统旅游依靠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景区、营造景观以获取投资收益,而是通过文化资源的创意转化为旅游产品以获取文化附加值。文化旅游的核心是文化和创意,两者相结合的外显形式就是IP。而借助IP开发的亲子旅游也成为大趋势经济下的新机遇。譬如借助熊出没、愤怒的小鸟、爸爸去哪儿、贝肯熊、大闹天宫…等国内外知名IP,运用知名IP盘活亲子农庄和文旅市场。

国内文化旅游行业与世界级别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以亲子文化旅游产品为例,产品单调,体验陈旧,缺少人文情怀,以及运营粗暴、服务低端等瓶颈,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面临严峻考验。91%的家长表示,更期待对孩子有健康成长作品的亲子游产品。
文化旅游产品或企业,怎样打好IP这手牌?
文化旅游IP需要通过对目的地文化元素的挖掘、创意和商品化,有效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附加值。其次,还在于能否提供具有人文情怀的产品、度假景区或主题公园,并以这种文化为理念向人们提供喜闻乐见的休闲娱乐作品和服务。
在国家文物局、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文化部等六大部委的指导下成立了国家级文博创意产品开发生产基地,基地以"互联网+中华文明"为目标,建立了以"IP聚合、文创产业孵化、文旅内容集成"为核心的三大平台。基地充分发挥国家级平台的资源、渠道、技术、人才等优势,将文化赋能于产业,打造行业文化产业新标杆,推动海内外文化交流与发展。

国家级文博创意产品开发生产基地依托真正有价值的IP,顺势而为,打破旧模式,开启新组合,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
文化产业责编:
陈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