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财务分析都是从报表开始的,经过各种财务指标的计算得出一个结论,比方资产负债率过高,活动性差,固定资产占比过高等等,假如剖析人是投资机构或债权人,普通也够用了。假如是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财务剖析的报告,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得剖析业务,剖析各种管理制度,剖析企业文化,以至剖析人性。
下面优府科技小编就举个案例,主要讲思路
背景公司是一家大型出版集团,集团有十家出版社,兼并报表上显现三年多的时间,集团的图书库存从7个亿涨到了10个亿,集团指导和上级主管都很解体,大会小会都开了,目的也很明白,压库存,可库存就是压不下来,缘由到底在那?
第一个层面——财务指标剖析
为了压库存集团财务出过很多财务剖析报告,很多都停留在这个层面,活动比率、速动比率,图书分类,图书库龄,图书品种,各种数据都有。大局部都是无用功,几十页纸的报告,主要结论就是图书库存大,但这有什么用?把三年报表拿出来一比照就行了,外行也可能看出来,库存涨了!你把大家都晓得的事换个把戏再说一遍有什么用,问题是为什么涨对不对?!
第二个层面——剖析业务本质
财务是发现问题,形成问题的义务人还是业务,所以财务剖析报告一定要剖析业务。集团的财务人员当然也会从业务上找缘由。大家以为图书库存上涨的主要缘由是印多了卖不掉!有可能是市场误判,一本书编辑很看好,一印就是二万册,结果只卖了五千,剩下的就积压了,所以有人倡议增强市场调研,加大对当事人的奖惩,在选题时就把印数压下来。
又有人出来说这都是外表现象,图书多印的主要缘由是多印的印制本钱低,在印刷厂的报价里,印五百本书和印五千本书的价钱是一样的(当然纸张本钱不一样),为了降低单书本钱,所以社里才多印的,处理方法是更新印刷设备(印刷厂也是集团内部的),把印制本钱降下来,假如五百本的印制本钱只要五千本的非常之一,出版社当然会选择先少印点,不够再加嘛!
还有人说是渠道问题,由于传统出版社的销售渠道以门店为主,一个门店放五十本书,一百个门店就要放五千本了,印少了发货的门店就少,会影响销售。处理的方法是调整渠道,加大线上销售的比重,比方在当当、淘宝上做推行,网店不用放那么多书,谁卖直发过去就行,能够完成零库存。
小编的意见是:以上说法都有道理,也都是图书库存积压的主要缘由,但这些问题三年前也存在,十年前也存在,为什么以前库存量比拟稳定,这三年涨了那么多?所以关键问题还是没找到。
第三个层面——剖析人心
剖析公司近三年的库存构造,发现库存商品总额变化并不大,固然也有增长,但都是随着营收同比增加的。只要发作商品,3个亿的存货增长,有2.2亿是发出商品增长招致的,阐明问题出在发出商品上面的。
发出商品为什么增加?这就要从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政策和考核制度说起。三年前这家出版集团推出了资金集中管理制度,请求一切下属单位的银行存款都要实时向上归集,由集团本部统一管理,原本大家手里有点钱能够买买理财,如今不行了,每年分点利息和一年期存款差不多。固然资金集中管理对整个集团有利,但算小账下属单位没得到益处。
这也就算了,考核却一年比一年严,收入要增长,利润更要增长,利润考核指标的权重到达了70%以上,不达标就影响个人收入。
于是大伙就想到了把资金放进来生利的主见,直接对外放款是不可能的,上级单位也不会批准,但能够换一个方式呀。出版社与书商销售结算货款普通是半年一次,如今能够放宽,改成一年,以至一年半结算一次,这就相当于把本人的钱无偿借给书商运用。当然真免也不至于,利息不收,扣点能够多加一点,这样一年销售额没怎样增长,毛利率却增加了,年度绩效考核完成任务就有了保证。
为什么不开票放在存货科目里?由于不开票就能够不结算,这就相当于藏钱在客户那里,什么时分有需求了想开几就有几,方便调理,放在应收账款科目就不方便了,目的太明显。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所谓存货增加是外表现象,其实增加的是债权,是没开票的应收账款。所谓图书毛利增加也是外表现象,真正增加的利息收入。
不论存货增加还是应收账款增加,钱放在客户手里总是有风险的,而且有求于人,利息收入不可能按市场价收,以至可能不收落到了个人口袋,原本集团增强考核、归集资金是为了防备运营财务风险,如今风险反而加大了。
怎样处理?很简单,考核方面要加大现金流量指标的考核比重,请求出版社不只要保利润更要保回款;严查图书销售合同条款,超越半年回款的必需阐明理由,否则不得超期结算;恰当进步各社归集户存款收益,进步各社存款积极性。
财务剖析就是这样,只需能透过现象看到实质,就能很容易找到处理方法。
(
企服行业责编:
陈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