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影视+文旅”一路繁花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本文转自:大众日报

是电影制作的“梦工厂”,更是文旅融合的“试验田”

青岛“影视+文旅”一路繁花

鲍福玉 师文静

  □ 大众新闻记者 鲍福玉 师文静

4月27日,因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的举办,青岛这座拥有近120年光影记忆的滨海之城再度成为焦点。

从中国最早的电影放映地之一到亚洲顶级影视工业基地,青岛以百年电影文脉为底色,以“影视+文旅”的深度融合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从“取景地”到“文旅目的地”的转型升级路径,不仅实现了影视与旅游的双向赋能,也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青岛模式”。

百年影史,浸润城市气质

青岛与电影的渊源可追溯至1905年。德国水兵俱乐部引入电影放映设备,使这里成为继上海之后中国最早接触电影的城市。1907年该俱乐部开启定期售票放映时,距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放映机仅过去12年。1931年,山东大戏院首映中国首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影后胡蝶亲临引发万人空巷,中山路影院集群由此形成,十余家影院构建起华北最密集的放映网络。

青岛的光影岁月镌刻在城市气质中。在西海岸新区宋蕾电影文化博物馆,胶片放映机、电影拷贝、各年代电影票、电影剧本、剧照等,涵盖青岛百年影史的各种珍贵记忆。这里可观展、可欣赏胶片电影,已成为青岛旅游打卡的好去处。馆长宋蕾说,博物馆有青岛电影历史的脉络和轨迹,希望更多来到这里的人爱上电影,爱上青岛。

进入新时代,青岛开启影视工业化转型。2013年,灵山湾东方影都启动建设;2019年,《流浪地球》在此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青岛东方影都建成40座国际顶级摄影棚,构建起“高科技影棚+实景基地+天然外景”的全链条制作体系。目前,青岛影视基地诞生《流浪地球》系列、《封神三部曲》等一批优质影视作品,票房总产出超387亿元。

在大片效应下,青岛通过拓展东方影都、藏马山影视基地等旅游功能,利用《封神三部曲》《流浪地球》等电影IP打造现实化场景和主题公园,提升了“影视之都”的品牌影响力。如今的青岛已成为“领航电影工业、成就中国大片”的科技影都、创意影都、梦想影都。

城市地标变身天然摄影棚

青岛不仅是电影制作的“梦工厂”,更是文旅融合的“试验田”。

2022年,青岛市出台推动影视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设立最高500万元的城市元素拍摄补贴机制,将八大关、胶州湾跨海大桥等城市地标转化为影视创作资源。这一政策杠杆成功撬动《流浪地球2》《封神三部曲》等头部影视项目落地,使青岛从制作基地升级为银幕城市形象的输出平台。

青岛发挥“天然摄影棚”的优势助推微短剧发展,坚持“电影+旅游”融合发展思路,重点向片方推介独具“青岛元素”的东方影都产业园、藏马山、奥帆基地、历史城区、莱西青山湖、流亭机场等影视基地,以每年给予补贴的方式,引导拍摄地和剧组良性互动。2024年以来,170余部“青岛摄制”网络微短剧在头部平台热播。《情往海岸线》《我的海蛎子男友》等5部作品成功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剧目。

同时,青岛又迅速将影视流量转化为文旅流量,加快打造“跟着影视剧去旅行”新样板。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藏马山作为北方微短剧影视基地,在运营一年内拍摄131部微短剧,爆款率高达30%,当地村民通过群演培训实现“农忙种地、农闲演戏”,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藏马镇打造的“影视+田园”模式,将村庄、学校、田园风光免费开放给剧组,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收入增长,形成“剧组进村、游客进镇”的良性循环。

北方微短剧影视基地运营负责人逄伟告诉记者,该基地在原有文旅资源的基础上,对场地进行影视化改造,赋予其影视基地的功能,这种模式实现了文旅与影视的深度融合。诸多剧组的到来不仅为当地带来人气,还有效带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提升了当地日常及淡季整体人气。

全链条激活,

将电影观众转化为游客


(旅游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5月03日 18:04[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