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对准设备厂高明铁在本届自动化展中展示光通信的制造流程,期望在硅光子时代抢下供应链关键角色。
随着AI服务器功耗持续攀升、铜线传输逐渐逼近极限,以光取代铜线的高速传输概念应运而生, CPO (Co-Packaged Optics,共同封装光学)架构快速浮上台面。将交换芯片与光引擎集成在一个基板上,可大幅降低传输距离,进而降低功耗与延迟,而要实现硅光子传输,就少不了“光耦合”技术。
什么是光耦合?它是利用光强度的测量来确认最佳位置,设备在输出光源的同时监测信号强弱,直到找到最高效率的耦合点。那跟光对位又有什么不同?光对位则是以简单的对位来完成,过程快速,但不一定能确保最佳的光传输效果。
展区设备使用小型玻璃板来模拟光通信组件,启动光源后由算法快速搜索光点,只需2秒左右完成找光,再进行精准对位,最后以UV固化胶将光纤与硅光子芯片黏合。
德国Ficontec虽是最早切入硅光子领域的设备厂商之一,拥有深厚的技术基础,但其机台设计多偏向制式化与标准化,在弹性上相对受限,高明铁则希望通过高度定制化能力,依不同封装需求调整算法与制程模块,设法抢进供应链。
根据SEMI指出,2025–2030年间,全球硅光子半导体市场预计将增长至78.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25.7%。目前台积电已完成1.6T光引擎,并展开3.2T测试;英伟达则计划于2026年推出Spectrum-X硅光子交换机,预期将进一步带动“光耦合设备”在内的供应链需求增长。
(首图来源:科技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