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同款毛背心出圈,靠的是那股接地气的文人范儿 |新京报快评

▲许广平编织毛衣的细节,鲁迅穿毛背心的日常,穿越时空,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记忆。图/湖北经视直播视频截图

“鲁迅同款毛背心”火了。

几天前,在2025上海书展上,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旗下文创品牌“人文之宝”推出的“鲁迅系列·大先生的毛背心”格外引人注目。有网友表示,“这个很好看,慵懒而松弛,有股文豪风”。

8月21日,湖北经视直播记者联系人民文学出版社文创部。工作人员表示,该产品自今年推出以来,收获广泛好评。“有我们社的作者说,穿上这件衣服后写稿子写得更快了。”

“穿后写稿更快”当然是句玩笑话,但把鲁迅的文创产品当作“文学Buff(英文词汇,原意是指增益)装备”,感受到其中的“文豪风”,确是一种有趣的叙事。这类叙事里,有大家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喜爱,也让鲁迅形象更加丰富、接地气。

长期以来,鲁迅给大家的印象,更多是课本上“须发直立、横眉冷对”的画像,他的杂文是匕首,他则是以笔为剑的战士。其实,撕掉“严肃”的标签,鲁迅并没有那么板正,他或许比你想象得更“斜杠”、更有趣。这款“鲁迅同款毛背心”,则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不太一样的鲁迅。

据介绍,这款毛背心的原型来自1930年鲁迅的一件标志性穿搭——紫色绞花针织背心,原件现珍藏于鲁迅博物馆,由许广平亲手编织,承载着《两地书》中 “背心已穿在小衫外,很暖” 的生活细节。鲁迅甚至还“炫耀”:“我看这样就可以过冬,无须棉袍了。”

鲁迅曾穿着它上课、会友、拍照、伏案写作等,成为许多读者心目中鲁迅先生的标准形象之一。

这就让一件同款背心,承载了场景化叙事的功能。许广平编织毛衣的细节,鲁迅穿毛背心的日常,穿越时空,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记忆,让鲁迅的形象在祛魅后,回归为有温度的真实个体,成为大家眼中一个爱时尚、有生活情趣的“斜杠文豪”。

所以,人们对鲁迅同款背心的喜爱,或许也在于找到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那根线”,那是一针一线的温度,也是一句 “写得更快”的玩笑,最终让文化在日常烟火中“活”起来。

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也是鲁迅的周边文创频频走红出圈的原因所在,作为“国民认知度最高的文人”之一,鲁迅因为个性鲜明而受到追捧,其文创作品,则为大众提供了一种表达自我的媒介。

当鲁迅先生遇上潮玩手办,鲁迅头像的冰箱贴成了“断货王”,当紫红的桑葚、高大的皂荚树,还有鲁迅画的猫头鹰,都可以以“玩偶”面貌与公众见面,“课本中的鲁迅”就这样走进了大众的日常生活。

这其中,文创产品通过细节还原、创意嫁接,让板着脸的 “文学巨匠”变成人们生活中可触摸、可互动的“文化搭子”。人们在购买文创产品的同时,也是在为“文化认同”买单。

需看到的是,鲁迅的精神内核与当代社会仍有强烈共鸣。他的批判精神、独立思考的特质,他对个体价值的关注、对“真的人”的追求,在今天依然能击中普通人的痛点。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为相关文创产品提供了深层的情感与价值支撑。

这也提醒,对鲁迅文创产品的开发,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需平衡好创新与尊重的边界。此前部分商家推出的 “黄毛迅哥儿” 手办、“迅哥带你挣钱”冰箱贴,把恶搞当创意,过度娱乐化,自然不受待见。

“鲁迅同款毛背心”,则以细节化的故事讲述,让公众找到了解鲁迅的小切口,看到了文学大师有趣的灵魂,这何尝不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撰稿 / 流水(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赵琳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