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制造已经普及全球,体量庞大,品类齐全,中国也成为了世界工厂。但是从产品的技术附加价值以及产品品牌溢价上看,中国制造还处于中低端程度,大多数制造企业也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缺乏竞争力,因而,中国制造业能够说虽大而不精,虽大而不强。
以进步国度制造业创新才能,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交融,增强质量品牌建立,以加强制造业的竞争力。从“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于2015年5月19日正式颁发至今,第一个5年曾经到了,中国制造业也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道路上探索前行了5年。在这5年中,企业家们的观念转变了,大多数制造企业正走在信息化、数字化晋级的路上,有少数企业在部分点上完成了智能化。总体上来看,大多数制造企业(包括欧美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还只是停留在数据采集、数据呈现的应用上,离数据自动剖析、诊断、反应到自动调整控制还有很大一段间隔,特别是在智能化上还存在很大的瓶颈和限制。
中国智能制造的第二大难点在于配备制造业依然是我们的瓶颈,跟不上智能制造开展的请求。智能制造最终还是要落到制造技术和配备上,固然我国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以及5G的深化应用上处于优势位置,但制造最后的执行单元还得是机床,这远远落后于欧美和日本企业,比方工业机器人、3D打印、大余量高速切削机床、芯片光刻机、高精度的丈量测试设备等等,我们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智能制造的第四大难点是算法开发。智能制造需求基于数据并充沛发掘数据价值而完成自决策、自管理、自学习,从数据源采集、数据呈现、数据剖析到自行诊断、自动反应、自动调整控制,中间就离不开算法的开发,智能的中心也就是算法。而算法的开发是一个多跨界和穿插学科的工作,既要有对业务的深化了解,又要有IT的技术思想,因而,在算法开放的资源上存在很大的差距。
其中有三点是需求我们有所创新和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