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头条小编以为,制造企业应以中国制造2025为目标,以两化深度交融为打破口,参考德国工业4.0中的智能工厂形式及美国GE工业互联网等先进理念,分离企业实践状况,以人为本,建立“设备自动化、人员高效化、管理信息化”的中国特征的智能工厂。
依照工业4.0战略的描绘,理想状态的智能制造是一种高度自动化、高度信息化、高度网络化的消费形式,工厂内人、机、料自主协同,自组织、高效运转;工厂间,经过端对端集成、横向集成,完成了价值链的共享、协作,效率、本钱、质量、个性化都得到了质的飞跃。
小编以为,在本次智能化制造的反动中,企业一定要“着眼久远、立足当下”。既要契合工业4.0 的理念,表现出其主要特性,又要本着务实的准绳施行工业4.0战略。
比方,要吸取以前CIMS施行的经历与经验,不要过于理想化,不要过多强调自组织、自学习、自执行等高难度的智能技术,企业不是打破什么关键智能制造技术的研讨单位,而是以发明效益为基本目的,要总体规划、分步施行,以效益为驱动,确保胜利率。在自动化的根底上,完成信息化、网络化,在管理方面深挖潜力,充沛发挥人的作用,构建具有适度智能的数字化、网络化、高效化、个性化的智能消费形式,实在做到明显的“提质增效”。并以量化为指标,按部就班,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假设经过3年时间,能将设备应用率进步100%,小编以为就极有可能“确保企业的将来”,这些作法就是契合工业4.0战略思想的。
消费过程中,操作工与刀具、物料等消费准备人员原本就是并行协同的关系,假如不断持续以前串行的工作形式,呈现“操作者很忙,机床很闲”的场面是在所难免的,单个工人身上曾经很难发掘潜力了,必需从消费流程、组织管理上停止优化管理;
前面也讲过,数据就是企业的财富,没有良好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没有自动化的数据采集系统,没有智能化的大数据剖析,没有形象直观的展现系统,这些数据就白白丧失掉了,企业永远只能处于凭经历、拍脑袋的粗放型管理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