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智能化工厂的三大重要原则

拓荒号:陈峰 (企业头条)

企业头条小编以为,制造企业应以中国制造2025为目标,以两化深度交融为打破口,参考德国工业4.0中的智能工厂形式及美国GE工业互联网等先进理念,分离企业实践状况,以人为本,建立“设备自动化、人员高效化、管理信息化”的中国特征的智能工厂。


智能工厂


1、智能工厂的施行广度
我们能够参考德国工业4.0中对“智能工厂”的定义:重点研讨智能化消费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散布式消费设备的完成。前半句“智能化消费系统及过程”,是说除了包括智能化的机床、机器人等消费设备以外,还包括对消费过程的智能化管控,站在信息化的角度,就是智能化的MES制造执行系统。然后半句:“以及网络散布式消费设备的完成”,是指将消费所用的消费设备(如机床、热处置设备、机器人、AGV、丈量测试等各种数字化设备),停止互联互通、智能化的管理,完成信息化系统与物理系统的深度交融。目前很多企业施行的DNC/MDC(设备联网、设备监控系统)是其重要的根底。

2、智能工厂的施行深度

依照工业4.0战略的描绘,理想状态的智能制造是一种高度自动化、高度信息化、高度网络化的消费形式,工厂内人、机、料自主协同,自组织、高效运转;工厂间,经过端对端集成、横向集成,完成了价值链的共享、协作,效率、本钱、质量、个性化都得到了质的飞跃。


智能工业产业


关于中国制造企业而言,如今恰逢“三期交叠”的艰难期,企业希望既要契合工业4.0或者是中国制造2025的开展方向,又要投资小、奏效快、确保胜利率,如何在两者之间均衡,是一个很理想、也很重要的问题。

小编以为,在本次智能化制造的反动中,企业一定要“着眼久远、立足当下”。既要契合工业4.0 的理念,表现出其主要特性,又要本着务实的准绳施行工业4.0战略。


智能化制造


比方,要吸取以前CIMS施行的经历与经验,不要过于理想化,不要过多强调自组织、自学习、自执行等高难度的智能技术,企业不是打破什么关键智能制造技术的研讨单位,而是以发明效益为基本目的,要总体规划、分步施行,以效益为驱动,确保胜利率。在自动化的根底上,完成信息化、网络化,在管理方面深挖潜力,充沛发挥人的作用,构建具有适度智能的数字化、网络化、高效化、个性化的智能消费形式,实在做到明显的“提质增效”。并以量化为指标,按部就班,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假设经过3年时间,能将设备应用率进步100%,小编以为就极有可能“确保企业的将来”,这些作法就是契合工业4.0战略思想的。


3、建立智能工厂要有全局的、系统的思想
最近,与制造企业停止有关智能工厂方面的交流时,看到消费效率与日本、欧美国度等兴旺国度的宏大差距后,很多管理者常常焦急地说,我要再买些机器人增强自动化,或者说我要增强考核,让工人进步效率。

小编以为,认识到本人与他人的差距,并有决计去行动、去改动,这是十分值得肯定的事情,但智能工厂是个系统工程,而不是从某个单一环节上就能处理的,光靠购置大量的设备或者仅对工人增强管理,对整体而言效果是有限的。试想一下:

假如消费方案都不精确,排产结果都是延期的,你怎样可以让工人保证按期交货?假如消费方案都是不科学的,自身就存在大量的等候时间,企业又怎样能怪工人不努力?

消费过程中,操作工与刀具、物料等消费准备人员原本就是并行协同的关系,假如不断持续以前串行的工作形式,呈现“操作者很忙,机床很闲”的场面是在所难免的,单个工人身上曾经很难发掘潜力了,必需从消费流程、组织管理上停止优化管理;


智能工业


还比方,假如信息化系统与消费设备脱节,不能充沛发挥高端设备数字化通讯、自动采集等方面的优势,一切的工作还靠人工输入,又怎样能保证数据的实时性、精确性、客观性?没有这些数据的支撑,又怎样能及时获知消费信息,及时作出科学的管理决策?

假如不能对物料、刀具、量具、夹具等消费资源停止精益化的管控,不是积压就是短缺,这种粗放型的管理又如何能保证消费效率的提升与本钱的降低?

前面也讲过,数据就是企业的财富,没有良好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没有自动化的数据采集系统,没有智能化的大数据剖析,没有形象直观的展现系统,这些数据就白白丧失掉了,企业永远只能处于凭经历、拍脑袋的粗放型管理状态。


智能工厂


小编以为,企业在智能工厂建立时一定要从全局考虑,打造一个全面的、有体系的智能工厂管理系统,从各个方面停止优化、发掘潜力,最大水平地提升企业的消费效率及管理程度。

(科技产业责编:陈峰 )
2021年08月20日 14:13[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