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互联网体育产业的最后一公里

拓荒号:陈峰 (企业头条)

从2015年起体育产业起飞,2016年互联网+体育,然后,有人说体育产业最不缺互联网公司。数量上,体育产业确实不缺互联网公司,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就遍历了约500家左右的体育机构,其中绝大部分(70%)为互联网公司。



绝大部分线下体育机构没有链接过互联网
在探索新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的线下体育机构链接着用户,但是却并没有链接这互联网。在我们遍历的体育互联网公司中,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去触及体育运动线下场景本身。把体育产业的上游基础供给(体育设施,消费人口,培训机构,赛事组织者等等)比作是第二产业,互联网体育相当于是第三产业服务业。二产本身的线下参与实质和发展节奏,和目前飞速奔跑的第三产业是不匹配得,可以说目前直接切入线下运动场景进行业务构建的【互联网+体育】产能过剩。

互联网的本质是加快信息流动和消除信息不对称,在体育服务领域(包括体育旅游/运动保险/体育彩票/转播直奔等领域)信息流的作用相对就更大,所以各种类型的互联网企业,如京东体育,携程旅行,铁杆旅游,世界观等纷纷建立了各种相关的业务线,这些都是属于发展路径明确,被众人看好的方向。



但是回过头来,没有上游基层体育这个二产的发展和支撑,更准确一点是到群众运动的这个层面的发展,会拖住互联网这个三产发展的后腿,所以我个人更对这些组织活动/赛事/培训的线下体育企业的业务模式感兴趣。

存在时间较长的体育企业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很有趣的事情在于,在风险投资和产业资本所支持的体育项目之外,有一批存在时间7.8年甚至10年以上的体育企业,他们属于小微型企业的规模,都是都有共同的特点,1.盈利,2.组织结构简单,3.动员能力极强,4.用户付费行为在增长 5.拥有相对稳定的运动市场份额。比如我实地考察的成都老车迷,他们大致承办了成都地区60%-70%的骑行赛事。



这些体育机构实质性的向当地用户提供落地的体育产品和运动服务,但是其专家属性又导致其增长效率受限。更为诡异的是,线下场景的独特性,当下的【互联网+体育】很难对他们的业务推起波澜,这颇有些像当初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的状况。



体育产业的这最后一公里,掌握着当地市场的基础设施,路线攻略,专业培训,活动赛事,康复理疗,装备销售等等产业要素。体育市场的增长意味着这最后一公里的的资金流将逐渐放大,而资金流对应的信息流,被体育运动特有的社区化和圈子化所隐匿,而信息流本身是互联网最擅长的领域。如何打通线下最后一公里,需要从用户场景,线下机构痛点,信息流优势三个维度去思考,过去一年我们对这一部的信息流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但并没有得到我们设想中的结果。

互联网+体育在急速扩展他们的业务线路

我们同样观察到去年一些发生融资的互联网+体育在急速扩展他们的业务线路,切入到线下场景。比如老牌户外社区,但是某些项目的商业化过快,甚至导致其整个WEB的从年初到年末排名跌落10倍的访问量差距。互联网天然具有平台化的趋势,但是链接线下场景须要合理的交易机制和高效率可规模化的业务模式,而显然是依靠线上单方面的努力难以达成。如何与线下联动,也只有实践和探索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基于以上观察和实践积累的一些经验,我们打算把业务模型完全推倒重建.我们希望能够用更简洁的方式去提升最后一公里的信息流透明度和流通效率,能够有效的链接运动和人.探索新世界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很多未知,而我们没有办法凭借过去的知识经验去判断我们的决定是否正确,而唯有坚持实践和不断调整向前。

(体育产业责编:陈峰 )
2021年05月27日 05:39[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