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需要哪些人才?如何对所需人才进行画像?

拓荒号:陈峰 (企业头条)

体育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体育产业是以人为本的产业,几乎所有环节都要和人有最直接的关系,中国体育产业的春耕还需经历漫长的努力,而春耕最重要的就是人。”当国家46号文公布后,体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利好政策频出,资本强势涌入,整个体育产业展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态势,体育产业已经从原有简单、单一的传统行业变成需要多个行业融合的新兴产业。



在此次论坛中,我对于体育产业的有了新的理解,体育产业的基础是体育资源,体育产业的主体是体育产品,体育产业的经济性是体育商品,体育产业的消费性是体育消费,体育产业的形态是融合产业。从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消费品,最后构建一个融合产业链以后,才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结构。最关键的环节,是需要体育创业公司以及体育企业去转换,构建一个以体育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因此未来的体育产业更多的趋向于服务产品,而不是实物产品。在这个产业链条里头,体育人才应该在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对于体育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是与资本市场一片火热成鲜明对比的是体育从业人员匮乏,46号文公布后,才正式标志体育产业市场化的道路正式开始。相比于其他产业,体育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比较初级,职业分工的程度不够,行业准入门槛较低,而体育圈内的人对于体育的印象还停留在“体育事业”时期,不够适应市场化要求。这一阶段,无论是从体育界高层,还是体育院校的教育思路,或是普通的体大学生和从业者,都没有具备在市场中立足的市场意识和综合能力。



通过对体育人才市场调查,目前中国体育产业从业者现状如下:

1、体育从业者基本情况:
1)体育产业从业者七成以上为男性,女性不到三成。在多数体育公司中男性比例多于女性。

2)22-30岁的群体构成了体育从业者的主力军(60%以上)。



3)体育从业者高学历特征显著,本科及以上占比9成。有体育专业背景的人员占据了6成,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工作年限增长和职位上升,其他专业教育背景比例逐渐提升,在工作5-10年的受访者中,这一比例达到了近6成。

4)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比例接近20%。体育从业者海外背景比例显著高于其他行业。体现了近年间体育崛起后,由于国内理论实践知识的相对落后,需要大量从国外汲取先进理念,造成了海归吃香的局面。

2、体育从业者从事这个行业的动机:
体育从业者中体育迷的比例极高,有80%在大学期间是狂热体育迷,其中85%既看又打,15%只看不打,对体育没有兴趣的人的比例只有1.65%。在最初选择从事体育行业的动机中,热爱体育和看好行业前景成了比例最多的两个选项,只有4%是被薪资吸引的。近80%的从业者都对行业前景相当有信心。

3、体育从业者的工作状况:
1)近60%的人在体育公司,20%在体育类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近年间,体育工作者已经从大家传统印象里的体育局、体育教师向着体育公司进行转变。

2)从岗位分析来看,传媒,赛事和教育培训(教师与教练)是工作最多的三个职业。具体而论,985高校毕业生从事体育传媒居多,211高校毕业生从事体育赛事居多,普通本科毕业生从事体育教育居多,而专科学校毕业生数据相对平均。结合城市分析,北上广深四大城市的体育从业者主要工作类型为传媒与赛事,而省会城市和非省会城市中教育(学校教师)占据了最大的比例。

3)工作压力来看,体育从业者中觉得压力山大的人群只有20%,整体而言压力较小。有压力的从业者们的压力主要来自以下方面(从高到低):工作量大、专业知识欠缺、复杂人际关系、升职加薪不利

4)但是近60%从业者认为整个体育从业者队伍素质一般甚至更低。经济管理知识、人际交往能力、外语、财会知识都被体育工作者认为非常重要。大家同样认可专业运动技能的重要性,但是调查显示,在多数体育工作中专业运动技能并非必须掌握。



5)从人才流动性来看,即使是工作5-10年的从业者,也有近50%未换过工作,而工作10年以上未换过工作的人群甚至超过了50%,体育从业者的工作稳定性和职业归属感很高,这可能与满意度高和工作压力小有关。

6)满意度方面,目前体育从业者对工作满意及以上的比例高达57%,只有大约7%的人表示对工作不满意,满意度最低的工作岗位是赛事和教育。

7)在获取工作信息来源上,学校老师和同学提供的招聘信息、朋友介绍、专业招聘网站,以及微信和微博等社交媒体,都成为了招聘信息的主要获取来源,结合工作类型分析,场馆类工作主要依靠朋友介绍,而教育(学校老师)主要通过学校的资源提供的招聘信息。

由此可见,由于在过去的20年,中国体育难称有“产业”,更缺少复合型人才。互联网、金融、营销、法律等其他领域知识的短板,让许多“体育圈内人”体会到,他们具有丰富的行业知识,但是对跨行业知识储备不足,技能天花板低的问题却逐渐显露。从业者的素质、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紧跟快节奏的市场发展,中低层的从业者无法得到有效的关注。从而出现了 “体育产业缺人才,最缺实操型人才”。

从体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体育相关领域人才的出现是行业发展的规律之一,它是缓慢的,是客观的,只是在资本和政策的双规驱动下,行业高速奔腾的节奏,拖垮了人才这列原生能力差、培育速度慢、拔擢渠道窄的绿皮火车。

体育产业所需人才画像
通过对体育产业未来发展的状况,我们对人才进行了画像,基本有如下八个标准:爱体育、有特长、有技能、会学习、能创新、善团结、懂协作、敢担当。在人才市场中,大量的人才首先是从学校来,由学校培养,其次校企合作,第三个人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培训,第四孵化培育,参加很多创业教育和机构的孵化培育。第五,人力资源和学校和企业互动形成发展新模式,外加上新媒体助推。但是,目前的现状是一方面,体育产业是注意力经济,人才尴尬的情况与行业过快发展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开设体育营销专业的高校寥寥可数,课程设置也严重脱离现实,象牙塔里走出的体育人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于是,体育企业无才可觅,体育人才不愿自降身段,“高不成低不就”便是许许多多人的写照。

体育人才如何选择?

而在公司招聘方面,我们需要根据公司的未来战略、成长路径以及目前的阶段,选择匹配的人员。随着体育产业发展水平逐渐提高,用户需求就会日趋多样化,市场将更加细分,导致职位分工更加细化。整个人才招聘的阶段正在进入更加精确、垂直,侧重服务的3.0时代。互联网真正意义上沦为工具,其他领域走向深度细分、定制化的发展趋势所导致的。作为HR,我们也应该从“缺人才”进入更深刻的阶段,属于体育人才的2.0阶段。在新的阶段里,体育产业的人才被真正细化,拥有顶尖技能的从业者将会成为匠人般的存在,作为体育企业关键词会更多偏向人才培育、技能培训和公司服务。



体育行业是非常好的蓝海。而对于体育行业来说,已经从事体育行业的人才,热爱是第一位的,这是难以学习的。之后,需要通过学习体育商业生态、商业规则、商业管理,来把自己培养成更适合行业的复合型人才。而对于即将现进入体育的人才,我们更不能忘了永不过时的关键词:跨界。一位资深的投资人说过这么一句话,拉夫堡并不是一所体育大学,就像体育产业永远不会是一个孤立的产业。当整个体育产业的资本、政策开始趋向冷静,关注现金流和商业模式的投资趋势逐渐清晰,对于人才的讨论也会被摆上更高的台面。

就目前体育产业发展的现阶段,具体行业未细分就导致就业岗位偏综合,无更多明确化细分,要求的是一人多能的综合性人才,最终能够在体育产业立足的、把握黄金时代的,一定是以体育为内核的跨界型人才。
(体育产业责编:陈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