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三条简单的儿童心理学

拓荒号:陈峰 (企业头条)
有时候,孩子行为的背后,蕴藏着某些语言。身为父母,如果能解读这些行为表象,破解行为密码,就可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意图。那时,你跟孩子的距离也就更进了一步。

阿德勒儿童心理学理论

在尝试理解孩子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些简单的儿童心理学,这也是破解密码的第一步。



心理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对儿童心理学有深入研究,他指出3条基本的儿童心理学理论:

1、孩子是社会人,其行为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

2、行为以目的为导向。

3、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理解阿德勒理论之后,我们很容易明白,孩子的想法以及行为方式,与他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孩子会以他认为正确的互动方式,与人相处。而孩子的某些所谓不良行为,有时候只是他们的一种“求存模式”,也就是说他想更好地融入所处的社会环境,想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孩子的行为方式,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
如果我们看一下孩子的成长轨迹,在孩子小的时候,他的社会环境主要以家庭为主,父母的评判,会对他产生很大影响。一个经常得到父母赞许、肯定的孩子,必然比同龄人更加自信;一个经常得到父母关爱、包容的孩子,他的内心一定安全感十足;而一个经常被父母批评、否定的孩子,必然感觉沮丧。

那么,当孩子慢慢长大,进入学校、步入社会之后,他的社会环境不断扩大,于是他会关注同学、老师、朋友对他的评价,他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



举一个我们经常碰到的场景:一个孩子考试没考好。如果他生活在一个很在意分数的家庭,那么他通常会想尽办法来隐瞒考试成绩,或者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其目的是不让父母失望,他希望在父母眼里,他是一个优秀的孩子(寻求价值感)。当然,在一些有暴力倾向(语言/行为暴力)的家庭,孩子隐瞒成绩更是为了自我保护,避免受到伤害。

那么,如果这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并不在意分数的家庭,父母开明,能够包容和接纳孩子的不完美,那么他会很坦然地把试卷带回家。父母会帮着孩子一起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并鼓励他面对学习上的挑战。

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孩子的行为方式,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所以,身为父母,我们应该更多理解孩子。有时候,他们某些不恰当行为的背后,也有我们的因素。

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

美国知名家庭教育学家简·尼尔森指出,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在试图告诉我们:我感受不到归属或自我价值。



明白这一概念,是大人理解孩子,并帮助孩子的第一步,也有助于我们成为“密码破译者”。当一个孩子行为不当时,请把它看成一个密码,然后问自己:“他真正想要告诉我的是什么?”

举个例子,在一个二胎家庭,5岁的姐姐发现妈妈因为忙于照顾刚出生的弟弟而忽略了她,她将此理解为:妈妈爱小宝宝胜过爱她。于是她想要夺回妈妈的爱,她错误地认为,只要自己表现得像个小宝宝那样哭闹,就能重新获得妈妈的关注。

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善于观察,并根据自己观察所得而采取行动。但是,有时候他们不恰当的理解会带来某些不当行为,就像上面这个案例中的姐姐一样。

那么,妈妈应该怎么做,才能化解姐姐的担忧呢?

妈妈可以找个时间单独与姐姐相处,先给孩子一个拥抱,然后尝试说出她的担心:“你是不是害怕妈妈有了小弟弟后,不爱你呀?其实妈妈对你和弟弟的爱是一样的,因为弟弟刚出生,他需要更多的照顾,妈妈在他身上花的时间会多一些。其实在你刚出生的时候,妈妈也是这样照顾你的。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不可以帮着妈妈一起照顾小弟弟呢,你来做妈妈的小助手,好吗?”



试想一下,姐姐听到妈妈的这番话,会怎样?一定很开心,对不对?以后也会帮着妈妈一起照顾弟弟。在这个案例中,正是因为妈妈看到了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并通过语言和行动来化解孩子的担心,问题马上就解决了。

对于父母来说,了解一些简单的儿童心理学非常有必要。当你不只是针对孩子行为表象作出反应,而是能看到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时,孩子就感到被理解了,而你跟孩子之间的沟通之门也由此打开。
(教育行业责编:陈峰 )
2021年05月19日 04:22[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