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有味|建瓯锥栗:在秋日里“榛”服味蕾

本文原载于闽北日报2025年10月14日四版

秋风轻拂山峦,闽北建瓯的锥栗林在晨雾中苏醒。漫山遍野的栗树上,“噼里啪啦”的声响此起彼伏,那是成熟的刺苞炸开口,挣脱枝头铺就金色地毯的丰收乐章。

建瓯锥栗的栽培史,是一部穿越千年的味觉传奇。自汉代始,这片土地便与锥栗结下深厚之缘。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吕蒙将这一方珍果进贡吴王,赐予它“贡榛”的美誉;明朝时,又得太师杨荣力荐,成为宫廷御膳中的一道亮色。

四季轮回,最是秋日的馈赠让人魂牵梦萦。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采撷山珍锥栗,便是将整个秋天的精华收入囊中。

得天独厚“金果果”

锥栗,这大自然的匠心之作,每个栗苞只孕育一颗坚果。其形如圆锥,底圆顶尖,故得其名。建瓯作为锥栗的原乡,所产果实粒大饱满,壳薄仁厚。轻轻一咬,香糯甘饴在唇齿间流转,脆甜清香在味蕾绽放。因品种各异,锥栗果壳或呈黄褐或显红棕,油光润泽;煮熟后,果肉金黄如珠,恰似秋日里最动人的“金果果”。

建瓯,这片被誉为“绿色金库”的土地,得天地之厚爱。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露,年平均温度18.8℃,年降水量1670毫米,中亚热带季风轻拂着肥沃土壤,为锥栗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在海拔300—1000米的山地间,20余个锥栗品种在此繁衍成长,其中10个优良品种载入《中国树木志·栗树志》。川石乡的“牛角仔”、东游镇的“长芒仔”各具风味,龙村乡的“白露仔”更获“中华名果”殊荣。这里出产的锥栗不仅味美,更富含淀粉、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丰富。2004年,建瓯锥栗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7年,“建瓯锥栗”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齿根浮动叹吾衰,山栗炮燔疗夜饥。”陆游的诗句,道出了栗子自有充饥本质且具养生的价值。在建瓯,人们习惯用锥栗粉喂养幼儿,这份甘甜滋养着一代代芝城儿女。

锥栗之于建瓯,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为一种文化印记。据《建宁府志》记载,宋代时,锥栗便已成为祭孔之礼品,以示尊师重道。“榛子”与“增子”谐音,寓意人丁兴旺。至今,锥栗与红枣仍是嫁妆中不可或缺的吉祥物品,寄托着“早立门户”的美好祝愿。

“丰”景可观“摇钱树”

据明嘉靖《建宁府志》记载,锥栗原产于建瓯西乡(今建瓯市龙村乡),其人工栽培始于汉代。在龙村乡汴地村的栗林里,一棵锥栗“母树王”静静伫立。十二米的挺拔“身姿”,六人合抱的“腰围”,虽历经千年风雨,树心已空,却依然枝繁叶茂,年年奉献百余公斤的栗果。村民们世代来此采种育苗,将这古老的财富延续。2020年,经专家考证,这棵野生锥栗树已守望这片土地一千二百年。

晨曦微露,栗林主人江长富已开始一天的劳作,拍摇栗树、捡拾果实。露珠在栗叶上闪烁,他弯腰拾起拍摇坠落的果实,小心翼翼地剥开刺苞,邀请客人品尝这份山野的馈赠。野生锥栗虽小巧,却别有一番脆嫩清甜。守着祖上传下来的栗林,他的笑容里透着对早古时期的遐思:或许当年的“土贡榛子”,就出自这片园子?

“处暑红这个品种成熟早,今年果实特别饱满。”水源乡大源村的叶忠秋站在自家百亩栗林中,竹竿轻摇,栗苞如雨点般坠落。作为乡里培育的“带富先锋”,他是科技兴农的受益者和带头人。从选种育苗到科学施肥,从病虫害防治到低产林改造……建瓯市持续加强锥栗种植实用技术培训,使广大栗农改昔日“靠天吃饭”为精准掌握“技术要领”。如今,大源村的锥栗年产值达2600多万元,户均增收3.4万元。

建瓯拥有全国最大的锥栗种质资源库,种植规模、品种、产量、产值均居全国之冠,首批被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锥栗之乡”。在这里,每一棵锥栗树都是农人的“摇钱树”,每年“摇”来8亿多元产值,为千家万户带来丰收的喜悦。

山野“鲜”货抵万家

在一上午的忙碌过后,东游镇渡潭村的黄俊豪载着新收的锥栗,来到川石乡的金穗供应链公司收购点。“72公斤处暑红,给1186元。”公司负责人吴克礼热情相迎,过磅、结算。

黄俊豪接过货款,脸上绽放出喜悦的笑容。老黄今年家里400多棵锥栗树丰收,每天驾三轮车行驶在路上,车身摇晃发出响声,如同老黄的心情自得意满。

丰收时节,这样的场景在数不清的栗农身上上演。“那时因保鲜技术有限,只能小批量收购。2022年建起冻库后,延长了锥栗的销售周期,如今每年收购量达百万公斤。”吴克礼回忆起十多年前骑着摩托车走村串巷的日子,感叹不已。

在金穗忙碌收购的同时,村民黄健的直播间也是一片热火朝天。“家人们,现在下单,下午发货。福建省内明日送到家,省外三天准能尝鲜!”黄健对着镜头展示刚煮好的锥栗。直播间里互动十分热烈:“我是在外打工的建瓯人,想念家乡的味道了!”“看起来不错,拍一单试试!”“回头客啦,锥栗品质不错。”……弹幕不断刷屏。

黄健妻子李显机在他身后熟练打包,一件件印着“建瓯高山锥栗”的包裹即将发往全国各地。黄健夫妇六年前在厦门做传统电商,2019年辞职回村创业搞直播销售,卖起家乡土特产,日均销售额近3万元,将建瓯锥栗销往广东、江苏、湖南、湖北等地。

如今,吴克礼收购的锥栗每天分发到村民3个直播间同时推广。更多直播带货遍布锥栗主产区,线上线下无缝衔接,锥栗生果直达食客,让这口山野之鲜成为食客争相品尝的“秋日尖货”。

身价倍增“开口笑”

走进九和食品的冷库,栗香扑鼻而来。一颗颗饱满的锥栗如元宝般“端坐”,正进行为期25天的“糖化修行”。

“这是锥栗变身‘蜜甜珍果’的关键。”负责人陆丽芳解释,在5—10摄氏度的恒温中,淀粉悄然转化为果糖,赋予锥栗独特的清甜。从糖化到蒸煮,从烘烤到成品,整个流程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却能让产品保质一年。

陆丽芳随手拿起一颗煮好的锥栗,拇指在顶端轻旋,果壳应声而开,金黄的果肉完整脱出。这手“开口笑”的绝活,正是被列入非遗名录的“建瓯锥栗带壳制作技艺”。

一场静默的蜕变后,昔日一公斤十几元的“山野果”提升为超200元的“金果果”。锥栗的身价变迁见证着产业升级的历程。建瓯市自1992年启动“科技兴栗”战略以来,大力推广矮化密植、品种改良等措施,不断提升锥栗品质。“我们能够专注深加工,离不开家乡锥栗果稳定的品质和坚实的产业基础。”陆丽芳坦言。

在九和公司展示架前,陆丽芳的女儿指着“中国锥栗之乡”字样道:“建瓯当之无愧!”她在大学毕业后回乡帮衬父母发展企业,对有关锥栗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贡闽榛’古已有之,陆游的诗句就是最好的证言。”欢爱之心溢于言表。

如今,九和食品每年加工锥栗约5万公斤,与天添食品、明良食品、光祥食品等建瓯当地企业共同推动着锥栗产业的精深加工。这颗小小的锥栗,正乘着科技与文化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市场。

解锁锥栗的N种食法

每至秋风乍起,空气中便悄然弥漫起一股香甜的气息,那是属于锥栗的独特味道。剥开脆壳,软糯香甜在口中化开,这是其他季节无法替代的温暖。建瓯锥栗,就这样从皇家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以他们各自喜爱的菜式呈现在餐桌上,抚得凡人心。

在“农忙食间”特产小店,“90后”新农人陈建珍正通过直播,向网友展示锥栗的百变美味。“生食脆甜如水菱,水煮软糯似珍馐,糖炒香浓,烤制醇厚……”她如数家珍地分享着家常锥栗食谱:锥栗莲藕排骨汤,粉糯与清甜相得益彰;锥栗鸽子汤,搭配菌菇山药,清淡养生;锥栗莲子羹,软烂香甜,老少咸宜。

在陈建珍心中,最养生的当属锥栗香菇炖鸡汤。三黄鸡与香菇、姜片在砂锅中慢炖一个半小时,加入锥栗再煮一刻钟,最后撒盐添葱。汤色澄澈,香气氤氲,锥栗的甘甜与鸡肉的鲜美完美融合,一碗下肚,暖意顿生。

陈建珍的小店每日订单不断,有人买生果自烹,有人选加工品馈赠友人。

锥栗早已融入建瓯人的生活日常,随时可买到锥栗饼,而加工菜式可由着自己的喜好做,可谓花样百变。端午的“锥栗粽”、中秋的祭月供品,建瓯锥栗成为节日里不可或缺的味觉记忆。中秋家宴上,市民曾莉萍端出拿手好菜“锥栗煨排骨”。建瓯特产的黄榛锥栗剥壳后如金珠般油亮,并与腌制好的排骨在砂锅中慢煨。锥栗吸饱肉汁,香沙油润;排骨融入栗香,肥而不腻。

每到秋季,建瓯人家的厨房总会飘起锥栗的甜香。这不仅是妈妈的味道,更是游子行囊里珍藏的乡愁……

记者手记

“秋实”深处见乡愁

建瓯的秋日,山间回荡着锥栗刺苞爆开的“噼啪”声。这声音,是丰收的序曲,也是我们探寻“秋实”真谛的指引。

“秋实”二字,在建瓯的锥栗林里,被赋予了远超字面的厚重内涵。

它是沉甸甸的坚守。在江长富、叶忠秋这些栗农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份执着。他们粗糙的双手轻抚栗树时,眼中流露的是如对待孩子般的柔情。每一棵栗树,都沐浴过闽北的晨露,汲取着大地的滋养,更凝聚着世代农人的汗水与期盼。这份“实”,是农人对土地无比的钟爱。

它是充满生机的奔赴。在吴克礼的供应链公司里,有着锥栗走向更广阔市场的前景;在黄健的直播间里,欣喜山珍与食客隔空相遇;在九和食品的车间里,见证锥栗鲜果在创新加工中焕发新生。这份“实”,是迈向未来的坚定步伐。

最打动人的,是“秋实”背后的温情。栗农热情地让我们品尝“开口笑”,软糯香甜的锥栗入口瞬间,尝到的不仅是山野秋味,更是浓浓的温情与乡愁滋味。

“秋实”,是自然与人共同谱写的丰收乐章,是实实在在的丰收喜悦。建瓯锥栗这颗“秋实”,更是一颗承载着文化、情感与记忆的种子。它藏在游子的行囊里,绽放在乡亲的笑颜中,最终沉淀为这片土地最温暖、最深厚的底色。

【来源:闽北日报】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