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红河日报
建水县面甸镇实现从“田间”到“车间”无缝衔接——
七彩花生串起富民产业链
农户在采收七彩花生。
●记者 周勇
通讯员 李梦宇 吴俊松 文/图
金秋时节,建水县面甸镇的花生地满是丰收景象。田地间与加工车间里的忙碌身影,串起了“采摘—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让“小花生”成了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清晨,面甸镇塘子边村村民挎篮持锄到地里采收花生。他们弯腰拔藤、抖泥分拣,带着紫、红、白纹路的七彩花生显露真容。“今年收成更好,两个人一天能采收100余公斤,能卖1000余元。”种了五六年七彩花生的罗光林说,10余亩花生地年收入近10万元,是种植传统作物的几倍。近年来,面甸镇积极引导农户发展七彩花生种植,逐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模式。
随着花生种植面积的扩大,全镇陆续引导发展出10家花生清洗加工厂,实现了从“田间”到“车间”的无缝衔接,有效延伸了产业链条。在梭罗村花生清洗厂内,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紧张有序地忙碌着,清洗、分拣,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每天加工12吨成品,高峰期雇工50余人,月付工资20万元。”负责人车金琼介绍。清洗厂的建立,不仅解决了花生的产后处理难题,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灵活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顾家、务农、打工“三不误”。
面甸镇大田山村村民蔡华说:“我在这里帮忙捡花生半个月了,赚了3000元,除此之外,家里还种了一点田地,工作时间灵活,我很满意。”
目前,面甸镇种植七彩花生1万余亩,从种植到清洗加工,再到销售,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逐渐成熟。“家门口”的产业链不仅降低了农户的市场风险,还通过就近加工转化和用工需求,带动了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铺就了一条实实在在的“富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