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抗旱保收 127万亩玉米长势喜人

本文转自:安阳日报

本报讯 (特约记者 徐淑霞 通讯员 高聪)8月25日,记者走进小铺镇种粮大户王付强的玉米田,看到玉米秆挺拔粗壮,饱满的果穗缀满枝头,长势十分喜人。

“今年我种了1000亩玉米,全部用上了密植技术和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不仅每亩植株比往年多了1000余株,还能把水肥精准送到玉米根部。”王付强一边指着田间的滴灌设备,一边向记者介绍。这套系统既保护了土壤结构不被破坏,又大幅度提升了水资源利用率,真正实现了精准灌溉、高效供肥。

面对高温天气,王付强田里的13眼灌溉井已全部启用,以保障玉米的生长需求。“现在打开水井,水肥能快速直达玉米根部,不仅作业效率高,还特别省水。”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相比传统的大水漫灌,这套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每亩能节水30%,既降低了成本,又减少了高温干旱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目前,滑县127万亩玉米已全面进入灌浆期,正是决定玉米产量的关键阶段。针对近期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县农业部门迅速行动,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结合不同地块玉米的长势情况,围绕土壤墒情、田间温度、作物需水量等关键指标开展精准监测与科学研判,手把手指导农户调整水肥配比,助力农民科学开展田间管理,为秋粮稳产丰收提供技术支撑。

“应对高温干旱,水肥管理和田间植保是关键。”滑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单俊奇给出专业建议,“一方面可通过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利用滴灌带进行小水细灌,同时每亩建议施用10公斤尿素补充养分;另一方面,要及时开展‘一喷多促’作业,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与叶面肥混合喷施。这样既能有效防治病虫害,又能增强玉米的抗高温、抗干旱能力,补充作物所需营养,促进籽粒饱满,为秋粮丰产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