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种出国庆礼桃,女儿卖到千元一盒,平谷大桃咋这么牛?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张宝志家的大桃,个头大、味道香,咬一口满嘴桃味儿,嚼着还有点奶香。这可不是普通桃子,曾经作为“国庆礼桃”送进人民大会堂!在北京平谷区峪口镇兴隆庄村,张宝志和女儿张宇涵这对父女搭档,把一颗颗桃子种成了“平谷桃王”,还让它们卖出了天价,一盒精品桃能卖到上千块!

张宝志50多岁,是地地道道的老桃农。他种桃靠的是“笨办法”。这片50亩的桃园,原本是村里没人要的撂荒地,杂草丛生,蚯蚓粪满地。张宝志和老伴儿陶桂芸却看中了这块地。他们觉得,荒了多年的地,土壤没被化肥糟蹋过,正适合种出好桃子。接手后,他们没急着种树,而是先养地,硬是让这片荒地变成了“活土”。

养地怎么养?张宝志有自己的秘方。他不用化肥,而是拉来中药渣和羊粪,埋进40厘米深的沟里。第一年改良土壤,第二年用发酵大豆和香油 slag 做肥料,第三年再补点羊粪。地里长出的草也不除,就让它长到膝盖高,再人工割掉。草根烂在土里,就是天然肥料。这样的地,攥一把能成团,松开就散,像海绵一样透气。桃树根扎得深,结出的果子才瓷实。

张宝志还狠心“减产”。桃树刚结果时,他会把四分之三的果子摘掉,只留最好的。这样养分都集中在剩下的桃子上,个个都能长到一斤多,大的甚至有一斤七八两。吃起来果肉细腻,没渣,味道浓得像奶香。这种“少而精”的做法,让张家的桃子在平谷出了名,采购商一尝就成了回头客。

科技也帮了大忙。张宝志早年间不懂技术,就抓着机会听专家讲课,学到了隔株间伐、全园套袋等新方法。现在,他家桃园里每棵桃树都有“身份证”,扫码能查从种到收的全过程。智慧舱还能实时监测土壤的养分、湿度和光照,哪项不合格就报警。2019年,张宝志靠这些技术种出了“国庆礼桃”,品质好到上了人民大会堂的桌子。

张宇涵,90后的新农人,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她不种桃,专心卖桃。大学毕业后,她没去城里找工作,而是回到桃园,立志把平谷大桃卖出高价。刚开始,张宝志不信女儿能行,觉得好桃子自己会说话。可张宇涵不这么想。她说,好桃子也得有好故事,才能让人记住。

张宇涵给桃子换了新包装。以前用牛皮纸袋,她找来北京服装学院的团队,设计了带桃文化的礼盒,上面有《桃花源记》的故事和甲骨文“桃”字。这些礼盒看着像艺术品,价格也水涨船高。她还跑遍北京的高端商超,带着桃子让人免费试吃。结果,顾客一尝就爱上了,百来块一斤的桃子卖得火热,上千元的礼盒也供不应求。

光卖桃还不够,张宇涵还搞起了“场景创新”。她在峪口镇开了家“农场咖啡”,店里有个微型沙盘,展示农场的作物。顾客喝着咖啡,还能骑“偷菜车”去附近农场采摘蔬菜。这招可不只是好玩,目的是让大家知道峪口镇的农产品,带动全镇的销售。她还给桃子起了网红名字,像“锦鲤”这样的名字,听着就让人想买。

张家父女的分工很清楚。张宝志和老伴儿管种,盯着每个桃子的品质;张宇涵管卖,把桃子送进城里人的购物车。两代人一个守着地,一个跑着市场,硬是把平谷大桃卖成了“金桃子”。张宝志说,种桃就是种良心,品质不能差。张宇涵则觉得,卖桃得动脑子,好东西得让人看见。

平谷大桃的背后,是中国农业的新故事。从老一辈的锄头到新一代的脑子,父女俩用不同的方式,守住了这片土地的味道。他们种的不只是桃子,更是乡亲们的希望。平谷大桃能卖到全国,甚至走向世界,靠的就是这份对品质的倔强和对创新的胆子。

这事儿让人挺感慨。种桃子看着简单,其实得下真功夫。从养地到套袋,从科技到营销,每一步都得较真。你觉得呢?好桃子值不值得高价?平谷大桃的路子,能不能让更多中国农产品走出去?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