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广西日报
刘 洁 李向红
学界笔谈
刘 洁 李向红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学校要高度重视美育工作,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正在积极探索如何将美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具有农业特色的美育育人体系。近年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新时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需求,以传承农耕文化、培育时代新农人、助力乡村振兴为己任,将乡村美育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积极探寻并拓宽农业职业教育的新路径。
立足农校特质与时代需求。乡村美育的构建,源于对农业职业教育独特性与美育育人价值的深刻认知。农业院校不仅肩负培养现代农业技术人才的使命,更承担着传承农耕文化、唤醒乡村审美意识的责任。然而,传统职业教育偏重技能传授,忽视审美素养与文化认同培育,导致学生对乡村文化价值认知不足、创新转化能力薄弱。乡村美育突破这一局限,将“以美育人”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美育浸润学生,提升其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与创意实践能力;通过美育浸润教师,强化全员美育意识,让技能教学兼具技术精度与文化温度;通过美育浸润校园,将乡村美学元素融入校园环境建设,打造时时有美育、处处皆可学的育人场景,实现立德树人与以文化人的有机统一。
多平台联动筑牢运行基石。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以“乡村美育 互润共生”为核心理念,成立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组建乡村美学产业创新团队,实施产业创新团队专项项目——“广西乡村美学资源系统开发与产业转化模式研究”(项目编号:XTSK2503)。其中,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聚焦乡村美育体系化建设,乡村美学产业创新团队着力推动实践落地与动能转化,专项项目则致力于总结实践成果、提升理论高度、打造特色模式。双平台协同构建教研实践一体化的可循环生态系统,形成“理论研究—课程教学—实践创新—产业转化”的立体化全流程运行机制,确保乡村美育理念高效落地。
三维驱动构建全方位乡村美育体系。乡村美育的深度落地,需要科学系统的实现路径作为支撑。要从开发乡村美育课程、增强乡村美育体验、营造乡村美育氛围出发,构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三维驱动全方位乡村美育体系,形成从理论认知到实践运用,再到氛围熏陶与情怀养成的完整育人闭环,实现乡村美育从知识传授到行为养成、从技能培养到精神塑造的深度渗透。开发乡村美育课程方面,要注重夯实美育基础,深化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课程内涵,增强乡村美学与农耕文化的内在关联,提升中华美育精神与乡村振兴实践的有机融合;要联合非遗传承的专业力量,挖掘地域文化中的美学元素,让乡村美育课程既能承载农耕文明传承,又具备指导乡村生产实践的功能。增强乡村美育体验方面,要搭建校内外联动的实践平台,推动美育课堂走出校园、扎根乡村,到田间地头感受自然与劳动的和谐之美,到农家院落探寻民俗文化的独特韵味,让学生到真实的乡村场景中提升乡村振兴的美学认知,激发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美学创意相结合的创新思维,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注入创意元素。营造乡村美育氛围方面,要打造浸润式育人环境,培育具有农耕文化与民俗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常态化开展各类技艺传承与艺术实践活动,形成处处皆有美育的浓厚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激发参与乡村美育的浓厚兴趣。
乡村美育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更唤醒新时代青年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识,为乡村振兴培育既懂技术、又有情怀的“新农人”,彰显农业职业教育在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中的双重价值。
(作者单位系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