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姨今年68岁,是小区里出了名的“养生达人”。每天早上6点,她准时出现在公园,跳广场舞,练太极,精神头儿十足。她吃饭特别讲究,三餐清淡,每次就盛一小碗饭,还常挂在嘴边:“七分饱,身体好!”可上个月,她在家突然头晕,摔了一跤,送医院一查,问题大了:血红蛋白低得吓人,肌肉量也掉得厉害,医生说她已经站在营养不良的边儿上了。
王阿姨一听,傻眼了。她皱着眉头问医生:“我吃得这么健康,怎么还营养不良?”医生耐心地跟她讲:“您不是吃得不健康,是吃得太少!60岁以后,身体跟年轻时不一样了,光吃七分饱,营养不够,身体扛不住。”这话让王阿姨有点懵,也让周围的邻居们议论纷纷:这“七分饱”的老理儿,咋就不灵了呢?
人过了60岁,身体就像一辆老车,零件磨损,油耗还高。消化能力下降,吸收营养也不如从前。中国营养学会的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人,基础代谢率每10年会掉5%到10%。这意味着,身体需要更多营养来维持运转。如果还一味追求“七分饱”,身体就容易“缺油”,时间长了,问题就来了。
很多人觉得,“七分饱”是养生的金科玉律。可对老年人来说,这条“老理儿”可能是个大坑。北京协和医院老年科研究发现,长期吃七分饱的老人,跌倒的风险比正常饮食的高23%,感染后住院的概率也高18%。为啥?因为吃得太少,身体没力气,免疫力也跟着下滑。31%的老人因为“七分饱”缺蛋白质,28%缺维生素B12,这些都是身体健康的“基石”。
那60岁以后,到底该咋吃?医生给的建议是“八分稳”。啥叫八分稳?就是吃完饭有点满足感,不饿也不撑,精神好,没乏力感。每餐都要吃够营养,尤其是早餐,不能光喝粥配咸菜凑合。午餐更不能随便对付一顿。一日三餐得像给身体“充电”,营养足了,器官才能好好干活。
说起主食,不少老人怕血糖高,干脆不吃米饭面条。这可不行!大脑和肌肉都得靠碳水化合物供能。不吃主食,身体没劲儿,血糖反而可能更不稳。咋办?选粗粮,比如糙米、全麦面、燕麦,每天吃150到250克主食,分到三餐里。这样既能管住血糖,又能给身体加点“油”。
王阿姨出院后,彻底改了饮食习惯。早餐她现在吃鸡蛋加全麦面包,中午有鱼有菜,晚上喝牛奶吃点杂粮粥。她笑着说:“以前觉得少吃点是养生,现在才知道,吃对了才真健康!”她还拉着邻居们一起学,说要让大家伙儿都吃得“八分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