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年头,钓鱼人的“惊喜”真是越来越离谱了。
有人钓鲫鱼钓到怀疑人生,有人却能“一竿子捅出个王八窝”!
没错,说的就是最近火遍全网的浙江钓鱼哥!
3月2日,来自浙江的博主@敏哥原本只是进山想钓点溪石斑解解闷,结果鱼没钓到几条,倒是在清澈见底的小溪里发现了一只“大货”,一只体型比成年男人脚掌还宽大的河鳖!
那天阳光正好,钓鱼哥扛着鱼竿哼着小曲儿进了山。溪水潺潺,石头缝里隐约能看到游动的小鱼,可钓了半天,浮漂愣是没动静。
就在他准备收杆走人时,余光一瞥,突然发现不远处的水底有个黑乎乎的东西在缓缓挪动。
定睛一看,好家伙!竟是一只体型硕大的河鳖,正优哉游哉地趴在一堆乱石头旁边。
野生河鳖的警觉性有多高?
老钓友都知道,这玩意儿简直是“水底忍者”,稍有风吹草动,立马缩头缩脑溜得无影无踪。
可眼前这只鳖却像个“憨憨”,愣是没发现岸上有人已经对它虎视眈眈。
博主强压住心跳,不动声色地折了根竹竿,蹑手蹑脚靠近,瞅准时机用竹竿死死压住河鳖,再慢慢下水将它一把抓获。
拎上岸一掂量,这鳖少说也有10斤重,放地方可比博主的脚还宽大,整个背甲蹭光发亮,四只爪子扑腾得那叫一个生猛。
钓鱼哥乐得合不拢嘴,拍视频时手都在抖:进山钓个鱼还能白捡个“硬菜”,这运气真是没谁了!
视频一发,评论区瞬间炸了锅。
有人羡慕嫉妒恨,这鳖炖汤得补成啥样啊!
不过也有人调侃:这鳖怕不是个傻子吧?这么容易被抓,吃了它会不会“影响智商”?
民间一直有着“吃啥补啥”的说法,大家觉得这河鳖还能吃吗?
浙江一位网友则表示:我在水库钓了一个甲鱼,边上钓友出1200买走了。
估计很多人都有钓到甲鱼的经历,另外一位也在浙江的网友则表示:我老公在水库钓了条鳗鱼,边上人说300收,最后自己吃了,要是出1000我肯定卖。
也有人一本正经地分析道:野生河鳖精得很,这货八成是别人放生的养殖货,没见过世面才这么呆!
福建一位网友留言说道:这种山溪里的原生加油不是这个颜色的,也没这么大,这个应该是跑出去的。
如果从甲鱼的外观来看,这只甲鱼确实不太像野生的,大家觉得呢?
其实网友的怀疑不无道理。
野生河鳖生长速度极慢,10斤的个头少说也得几十年才能长成,且野外生存经验丰富,哪有这么容易被抓?
反观养殖鳖,从小在池子里“饭来张口”,对危险的感知能力几乎为零。
并且还有眼尖网友指出视频中这只河鳖的背甲光滑得像镜子,根本不是本土的中华鳖,而是外来物种珍珠鳖!
河鳖,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甲鱼,学名中华鳖,是我国本土物种。它们背甲暗绿带斑点,边缘柔软如裙边,喜欢栖息在江河湖泊的泥沙底,靠捕食小鱼虾为生。
野生中华鳖肉质紧实鲜美,但数量稀少,价格昂贵,市场上常见的多是人工养殖的“速成款”。
而珍珠鳖(佛罗里达鳖)则是“外来户”,原产美国,因背甲光滑如珍珠而得名。这货生长速度堪称“开挂”,两年就能长到20斤,体型比中华鳖大一圈,背甲边缘还带一圈凸起的“小珍珠”。
更关键的是,珍珠鳖适应能力极强,一旦逃逸到野外,分分钟挤占原生鳖类的生存空间,堪称“生态杀手”。
回到最初的问题:吃了这只“傻鳖”真的会变笨吗?
科学地说,珍珠鳖肉质虽不如中华鳖细腻,但并无毒性,吃了也不会影响智商。
网友的调侃,更多是出于对盲目放生行为的愤怒,放生者自以为做了善事,实则把生态灾难扔进了自然。
如今,我国已明令禁止放生外来物种,违者最高可罚款50万元。下次若再遇到这类“大货”,正确的做法是联系渔政部门处理,或直接“无害化处理”。
毕竟,对于入侵物种而言,端上餐桌才是它们最环保的归宿。
各位朋友,对于此事你们还有什么看法和想法吗?
你们觉得这是本土河鳖吗,你们觉得怎么处理它最为合适?
欢迎大家留言探讨,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