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铁们去海边玩,拍照发朋友圈都得加滤镜!要不那海水黄得跟黄河水似的,不知道的还以为去了黄土高坡!”
这话可不是瞎掰,浙江人自己都纳闷:同样是中国海岸线,为啥北边青岛烟台的海蓝得透亮,南边广东的海水更是蓝得能当手机壁纸,就咱浙江这一片浑黄?
更让人不解的是,浙江人发现个怪现象:家门口的海水越往远看越黄,可广东的海水离岸老远还是蓝汪汪的。
有人怀疑是工厂排污,有人说是挖沙船闹的,还有大爷信誓旦旦说“这是龙王打喷嚏”。今天咱就撸起袖子,把这事儿扒个底朝天。
告诉你吧,这事儿背后藏着两股“神秘力量”的世纪大乱斗:一边是能把整个黄土高原搬进海里的“泥沙搬运工”,另一边是能把海水搅得翻江倒海的“洋流搅拌机”。更绝的是,浙江这片黄汤子海水,居然还是老天爷赏的“护身符”!
要说浙江海水为啥黄得这么实在,得先认识个重量级选手:长江。
这条亚洲第一长河现在每年往东海“倒货”还能整1亿吨泥沙,虽然比不过过去没修三峡大坝那会儿(当年最高能整4.8亿吨),但现在这些泥沙也够呛,相当于每天往海里扔27列火车的黄沙。
这些泥沙顺着长江口往外冲,结果被东海海底的“地形陷阱”给坑了,浙江沿海大陆架浅得跟洗脸盆似的,最浅处水深才20米(比如杭州湾),泥沙想跑都跑不掉。
这时候第二股势力登场了:洋流。浙江沿海有个“泥沙搅拌机组合”:冬天南下的浙闽沿岸流和夏天北上的台湾暖流,这俩活宝一碰上就开始打太极拳。
您瞅瞅,长江泥沙刚冲进东海,就被台湾暖流一巴掌拍回岸边,接着又被沿岸流拽着往南漂,最后全糊在浙江家门口。这操作就像和面,长江负责倒面粉,洋流负责加水揉面,揉着揉着就把浙江近海揉成了“黄面团”。
广东那边可就是另一番光景了。珠江虽然也带泥沙,但人家年输沙量才2000万吨(现在数据,早些年能有8000万吨),还不到长江现在的五分之一。再加上南海水深动不动就几百米,泥沙还没飘到岸边就沉底了。
更关键的是,南海有支“清道夫”暖流,常年把珠江冲出来的泥沙往深海带,眼不见为净。您说气人不?浙江老铁天天喝“黄河水”,广东靓仔家门口就是“马尔代夫平替版”。
不过浙江人先别急着哭,这黄汤子海水可是保命符!科学家发现,长江泥沙每年给浙江“送地”:光滩涂就能涨3万亩,相当于白捡5个西湖(西湖面积6.39平方公里)。
反观江苏沿海,自从黄河改道不再送沙,有些地段海岸线每年能往后退二三十米,修防波堤的钱都够盖几栋大楼了。这么一看,浙江这黄海水简直是老天爷硬塞的“护身红包”,虽然丑点但实在啊!
再说说颜色玄学。海水颜色主要看“三件套”:水深、悬浮物、浮游生物。浙江近海那20米水深就是个“显黄神器”,阳光照进来直接穿透到海底,把黄沙颜色反射得明明白白。
再加上水里漂着数不清的悬浮颗粒(长江口附近实测最高能有5公斤/立方米,跟芝麻糊差不多稠),活脱脱一杯“卡布奇诺海”。广东海水深得跟墨水瓶似的,阳光根本照不到底,蓝光反射出来直接封神。
还有个冷知识:浙江海水黄得越厉害,说明生态越健康!您看舟山群岛附近,海水稍微清点的地方都是国家级渔场,为啥?
黄海水里营养盐多得跟不要钱似的,鱼虾吃得滚瓜溜圆。反倒是广东那些蓝得发绿的海域,搞不好就是富营养化闹的,看着漂亮实则危机四伏(比如赤潮)。
最后给浙江老铁支个招:想看蓝海不用出省!舟山群岛东边的东极岛、嵊泗列岛,那儿受外海黑潮影响,海水蓝得能看见十几米下的鱼群。
不过得挑时候:夏天台湾暖流发力时去,保准您拍的照片不用P图直接上《国家地理》!
天上飞的卫星看得门儿清:浙江近海每立方米悬浮泥沙浓度最高能达到5公斤,这密度快赶上芝麻糊了! 而广东近海的悬浮物浓度连浙江的五分之一都不到,怪不得颜色差这么多。
说到底,中国海岸线的“变脸大戏”是自然界的顶级工程,长江当泥瓦匠,洋流当搅拌车,季风当质检员。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