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用户思维:从目标用户到用户结构

对于一艘盲目航行的船来说,一切的风都是逆风。——法国哈伯特


互联网产品


我们去做大多数事情时,都需求一个目的。而更多时分,这个目的被换了个洋气而人见人怕的名字:KPI。固然有KPI压力山大,但没目的的生活其实也与行尸走肉无异。

而详细到互联网的产品设计和运营这两个范畴,除了有业务目的以外,一切的起点都离不开用户。到这个层面,大局部人都能做到,由于用户思想是互联网思想的根底和中心。


互联网用户


但是把全体用户当成一个整体去处置,相当于没有用户思想。由于不同类型的用户可能具有相矛盾的特征,这种矛盾的特征会形成你无法停止决策。例如,很多电商网站的用户在消费决策中,关于价钱要素,都呈现两种分化:价钱敏感型和价钱不敏感型;当需求对价钱战略停止决策时,假如不把用户分群看待,最终就可能产出一个妥协的产物,最终两种用户都无法满足的很好。

所以,无论在互联网产品设计还是运营的开端,除了要有用户思想,一定要搞分明用户构造。而如何搞分明用户构造,大致能够采取下面的步骤。

扫除非目的用户

目的用户有个相对粗粒度的定义,那就是:认可互联网产品和效劳的价值,而且有才能运用互联网产品和效劳的人。概括起来就是6个字:有意愿,有才能。


互联网价值


目的用户象限
“有意愿”比较好解释,在经济学上,人需求思索收益和本钱,最终构成决策。只需互联网产品和效劳有价值(隐含了大于本钱),人们肯定会希望运用这个互联网产品。当然要留意,在实操中经常会遇到“虚假”目的用户:一种是固然运用了互联网产品,但是并不是由于有价值,例如大龄青年被父母之命请求装置征婚app;另一种是由于你访谈到了他,用户碍于面子,通知你觉得这个互联网产品特别好用有价值,但实践上回头就卸载。可能你需求经过各种手腕确认这个用户的真实意愿和动机——会有点像审问犯人。

而“有才能”则是大家经常疏忽的。关于企业效劳等收费型互联网产品,更是至关重要:对企业产生价值的互联网产品,企业常常在运用意愿上都是欢送的,但是“付费意愿”(买得起是一种才能)就不一定了。另外举个例子,很多针对老年人的app互联网产品固然想法很好,但由于老年人运用app互联网产品的才能欠佳,所以做这方面互联网产品更需慎重(小米手机的极简桌面是个不错的正面案例)。


互联网用户思维


用户画像和用户分群
用户画像(Persona)是如今最常见的描写目的用户的手腕,从定义上就能看出:“Personas are a concrete representation of target users.”这方面的办法论就比拟多了。在此不太多赘述。

而在深度运用用户画像之前,大家能够运用更常见的用户分群。而用户分群并没有严厉意义的规范和办法论。

这两者的实质上并没有区别,都是“将具有共同特征的用户停止聚类”,其中用户画像是一种更具象的表示。但也有一些要留意的点:例如,用户画像请求不同画像代表的用户特征组要有一定区隔度;另外,用户特征也不需求八面玲珑,最好是找到那些对用户运用互联网产品相关的特征,例如一位女性用户有没有孩子,可能对购物类互联网产品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关于邮箱类app可能关系就不那么明显和直接。

另外,当有了上述的分群和画像之后,我们其实只具有了特征维度的用户信息,但是别忘了一个很重要的维度:数量。

例如,用户画像归结为John和Miranda之后,那目的用户中John到底有几?Miranda到底有几?再例如,18岁以下用户到底占几?

用户构造

当有了上述一切维度的用户信息之后,能够尝试将用户信息构造化。详细点说,就是拿一种模型来笼统描绘用户的某些特征(某种水平上是一种数据可视化)。


互联网信息


例如,常见的描绘用户年龄占比的模型就能够用饼图;

在一维特征上去表现这个特征的上下关系能够尝试金字塔——互联网产品经理耳熟能详的马斯洛需求就是此类。

(互联网责编:陈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