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常“互联网+”很火,火得让很多人恐慌,特别是传统行业,各种理论也是头昏眼花,再加上一些江湖骗子招摇,让很多人雾里看花一样。其实“互联网+”,这些年很多企业也都在尝试,往常只是给了它一个统一的称号而已,比如淘宝、京东、支付宝、微信钱包、滴滴打车、自媒体等,理想中我们也不时都在触碰着“互联网+”的各种理论,所以“互联网+”并不神秘。
假设从另外的角度去看,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都属于商业的范畴,都离不开商业的本质,从这个角度去看,就会让我们冷静一些、明智一些。
市场经济的敌人是专制、垄断、权益,崇尚的是公平、自由、法制。我女儿今年暑假从美国回来在北京打工,慨叹国内移动互联网的开发运用比美国兴隆,生活太便利,特别对年轻人。为什么互联网可以在中国兴隆,而在美国、德国、日本却不那么兴隆?
由于在中国权益垄断了太多范畴,遏制了市场经济的正常展开,而互联网的呈现刚好可以摧毁权益、摧毁垄断,可以让诸如出租车公司、银行、报纸、电台等这些机构失去垄断位置,释放市场经济中被压制的活力,重新配置被糜费的资源。包括以前的“渠道为王”,同样面临着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互联网的呈现确实做到了让权益失效、让金钱失色、让垄断失控、让指导失算,让市场回归到真正的市场,让消费者享用市场的公平和正义,免受垄断和权益的压榨。所以“互联网+”是市场展开的必然趋向,是把市场的主动权让给客户。
另一方面,创造客户的最好方式就是要让客户价值驱动,满足客户需求,以销定产、以需定产,从以前的运营产品,到往常的运营人的情感,愈增强调个性,尊重客户;以前是大众盛行,往常是小众个性。所以就呈现了C2B、C2C、C2F、C2M等方式,归根到底就是把主动权交给客户,让客户真正成为上帝,比如红领的工业4.0、荣昌的e袋洗等。所以未来会呈现一批小而美、小而专、小而精的企业。
美国著名学者钱德勒说“战略隶属于时期,组织隶属于战略。”,所以时期变了,组织方式也要跟着变。稻盛和夫说,运营的本质是创造高收益,是价值最大化,本钱最小化。既然这样,企业为节约本钱,就要尽可能在企业内部市场化,取消内部层级设置,去掉中层,树立内部市场化的组织、扁平化组织,以致是平台化的组织,从而成为无边境、无指导、无层级、无中心的“四无”组织,如稻盛和夫推崇的阿米巴运营、海尔的自组织、韩都衣舍的小组制,包括 BAT打造的庞大的平台组织,还有往常兴起的创业孵化器等为别人做嫁衣的平台组织,都是盘绕战略所做的组织改造,所以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就是要使管理简单化和容易被坚持。
互联网的呈现只不过让商业回归到了商业,让商业更像商业,市场更像市场,客户更像客户,员工更像员工,人更像人。所谓的“互联网+”和传统企业转型,也无非是上述几个层面的一部分或几部分。“互联网+”绝对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可以全盘照搬模仿的,别人的成功方式也一定适宜你,跟风一定会失败,由于企业内部的条件是有千丝万缕的差别的。面对“互联网+”的大潮,还是要秉承着商业的本质,根据自身的条件,找准自己的细分市场,才不至于被潮水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