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学子需警惕!
国内反诈升级
诈骗团伙转战海外
00后青少年海外生活经验少
易陷文化差异与精密骗局之困
稍有疏忽
便成诈骗目标!
近期,海外留学学子频遭诈骗!
下面来看最近发生的
真实诈骗案例
留学时光本该充满期待
可短短五天
让小华的生命永远停在了20岁
山东姑娘小华落地马来西亚的第三天
一通标注着"+86 21"的来电刺破了平静
"我是上海虹口分局杜峰警官
你名下的银行账户涉及跨国洗钱案!"
这个自称“上海虹口公安杜峰警官”的人
一边视频通话
一边甩出手中清晰的能看到警号的警官证
当AI合成的"犯罪视频"出现时
小华的指尖开始发凉——
她并没有参与任何案件
但是视频中正是自己的脸
(事实上是诈骗分子用AI技术生成的)
图片来自网络
对方厉声呵斥
加上背景音适时传来刺耳的警笛声
单纯的小华只能信以为真
并主动询问怎么配合
对方告知小华
看在小华或许是身份被盗用
属于被牵连犯罪
可以给小华一次机会
不必被引渡回国
并让父母也遭受牵连
但前提是需要她全力配合
并再三洗脑
称自己是赌上职业生涯来帮助她的
小华顿时心生感激
没过多久
骗子就发来一份《取保候审决定书》
要求小华赶紧缴纳25.8万“保释金”
图片来自网络
接下来
诈骗分子轮番扮演"刑警队长""检察官"
用虚拟定位制造"警方包围圈"缩小假象
让小华完全信任他们
图片来自网络
当小华试图联系家人
云控系统就会切断通话
最终小华无法承受压力
从自己所在公寓一跃而下
!
案例分析
诈骗分子针对海外学子实施诈骗,先以“+86 21”国内区号伪装警方,伪造身份证明及AI换脸视频增强真实性;再虚构高额索赔、模拟警笛声等手段制造紧迫感,切断受害人社会支持;最后以“身份被盗用”为由获取信任,轮番扮演不同角色形成“权威链条”,以《取保候审决定书》为幌子骗取巨额“保释金”。
为了避免上述惨案的发生
在海外留学的学生
以及学生家长
一定要时刻提高警惕
除了上面的案例
还有其他相似案例
也值得注意
“虚拟绑架”诈骗:
骗子假扮绑匪,用AI换脸或伪造视频称留学生被绑,威胁家属付赎金,还诱导留学生失联并造假“被绑现场”。
“涉嫌犯罪”诈骗:
以“警方”“大使馆”身份来电,诬陷留学生犯罪,让其配合调查交“保释金”,还可能用PS伪造“逮捕令”等。
“学费代缴”诈骗:
假冒学校人员或中介,以优惠汇率代缴学费诱骗转账,收款后消失,留学生钱财受损且学籍有风险。
“换汇陷阱”诈骗:
在社交平台或留学生群发“低价换汇”消息,以先转账后汇款为借口,收钱后拉黑或提供假凭证拖延。
!
防骗指南
来电不轻信
官方从不电话办案/要钱,遇“+86”“00”开头电话,立即挂断并拨打110核实。
免罪是陷阱
所有司法通知必有正式文件(传票/逮捕令),不存在“交钱免罪”。
换汇走正轨
“低价汇率”“代缴学费”=诈骗重灾区,只认学校官网/银行柜台,转账留凭证。
威胁就报警
听到“你犯罪了”“影响家人”,冷回一句:“我马上报警查证”,随即挂断联系警方。
警方提示
1、冒充公检法诈骗是留学生经常容易遭遇的诈骗类型,其核心是诈骗分子冒充公检法机关,利用受害人对境内外法律制度、行政管理不熟悉,想尽快自证清白的迫切心理实施诈骗。
2、留学生身处异国他乡,对陌生来电需高度警惕。切记:“视频通话不等于真实证据”“转账要求必是诈骗陷阱”。
3、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挂断并报警,切勿因恐惧或“感激”心理陷入骗局。生命无价,防范为先!
请将本文转给身边的留学生及其家长朋友,
特别是新生群体!
加强防范意识
谨防此类悲剧发生!
转自:河南省反诈骗中心
来源:平安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