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育破局!从“减负误区”到“内驱觉醒” 重庆诺林巴蜀重构学习本质

在教育传统中,“头悬梁锥刺股”的苦学精神与“寓教于乐”的教学智慧始终在历史长河中激荡。当“快乐教育”这个舶来概念叩击当代教育之门时,我们似乎陷入非此即彼的认知困境——要么将其简化为“减负松绑”的轻松学习,要么视为消解教育深度的温柔陷阱。

对此,重庆市诺林巴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KLIS)校董周相科在接受专访时,给出了深刻的解读。真正的快乐教育绝非浮于表面的轻松,而是一场以心灵觉醒为核心的深层成长革命。

这所融合美式K12课程的国际学校,通过项目制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和现象式学习等创新教学模式,悄然颠覆了传统教育的桎梏,为“快乐教育”赋予了全新的注解——它是一把钥匙,开启的是学生自我驱动的无限潜能。

破茧:在思维淬炼中重构快乐本质

“世人皆谓快乐易,岂知真乐在登攀。”当传统课堂还在知识填鸭的泥淖中跋涉时,诺林巴蜀的教育者已深谙快乐的真谛:“快乐”与“安逸”并不能划等号。

周相科说:“学习中若一味降低难度,学生或许能短暂逃离压力,却会失去磨砺思维的机会。真正的快乐,源于突破困境后的豁然开朗。”这一观点直击教育本质——快乐并非回避挑战,而是通过征服挑战获得成长的喜悦。真正的快乐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点燃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在主动探索和深度思考中发现学习的魅力,不断实现自我突破,进入成就感正反馈的良性循环。这正是诺林巴蜀一贯践行的教育理念。

2023年8月,日本小学生K同学初入KLIS时,语言与文化的高墙横亘在眼前。英语零基础的她仿佛置身迷雾,课堂上沉默寡言,甚至因发音问题羞于开口。面对这一困境,老师并未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而是敏锐捕捉到她对绘本和动画的热爱,为她量身定制学习方案:从动画片和绘本入手,鼓励她用简单词汇描述画面。每一次尝试,老师都会给予具体反馈和肯定。

渐渐地,K同学从点头摇头的肢体回应,发展为主动蹦单词,再到能结结巴巴地讲述故事片段。还用英语参与课堂小组活动、分享自己制作的日本文化展示作业。一个月后,她从一个沉默的孩子,蜕变成了“学生之星”。这个荣誉不是因为她“英语说得有多好”,而是因为她勇敢面对语言挑战,体会到了“突破之后的快乐”。

周相科表示:“正如我们始终所坚持的,学习不只是为了会做题,更是为了敢思考、愿表达、能成长。”在诺林巴蜀,教育者如何将困难熔铸成阶梯,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在认知边界的不断突破中,收获的是思维跃迁的深层愉悦。

寻锚:在目标星图中校准成长航向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的这句话,强调了目标的重要性。在知识迭代加速的智能时代,诺林巴蜀的教育设计展现出惊人的前瞻性。周相科认为,快乐教育的精髓,还在于目标导向下的自我驱动。

在诺林巴蜀,目标导向被具象化为“全球视野”与“终身成长”的双重维度,鼓励学生及早开始思考和探索自己在未来世界中的角色,并为此设置学习目标。诺林巴蜀的探究式课程设计,如PBL和STEAM教学,让学生围绕现实世界的现象与问题展开研究,既锻炼独立思考,也激发创造力。艺术表达、舞台表演和音乐创作等活动,则为学习增添了温度与灵感。

F同学的转变颇具代表性。这位从重庆顶尖私立学校转入KLIS的女生,最初让家长忧心忡忡——作业量减少、放学时间提前,看似“宽松”的环境会否导致学业松懈?然而三个月后,母亲惊讶地发现:曾经喜爱刷短视频的女儿,现在即便可以随时使用平板电脑,却是自己先安排好阅读和学习的内容后,再做自己的事。

诺林巴蜀通过项目式学习(PBL)和STEAM教学,鼓励学生围绕真实世界的问题展开探究,让他们明白“为什么学”“学来做什么”。学生从按部就班的执行者,变成了主动探索的旅人。

这恰如陶行知所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诺林巴蜀的教育设计充满远见:当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时,内在驱动力便如泉涌般迸发。

铸翼:在自主苍穹下舒展成长羽翼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终身学习者。如周相科所说:“给孩子学习的自由,他们会更有动力,甚至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

诺林巴蜀摒弃“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构建起“选择-承担-反思”的自主成长闭环。在这里,学生不仅是课程参与者,更是学习路径的设计者。

中德混血姐弟L和E的经历便是明证。两人曾在公立学校饱受标准化教学的压抑——统一的作业进度、固定的答题模板,让两个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排斥情绪。他们经常表示“不想去上学”,学习变成了负担,而不是探索。更让家长头疼的是,放学后还要大量陪读、补课,孩子学得痛苦,家长也焦虑不堪。

转入KLIS后,顾问教师为他们量身定制“学术+特长”双轨计划。在“我想学”“我选学”的状态下,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学习路径,他们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我可以掌控我的学习”。他们开始主动管理作业时间,遇到困难时,也会积极联系老师,寻求帮助和反馈。在KLIS这个鼓励探索、尊重选择的环境中,姐弟俩逐渐建立起了自信,也重新爱上了学习,每一天都期待着去上学。

“不是孩子不能学,而是他们需要被允许以自己的方式去学。”周相科如是说。诺林巴蜀相信,当学生拥有选择权和发言权时,L同学和E同学的经历正说明了这一点——当自由与责任并存时,学生的内驱力和创造力也随之被激发,他们不只是完成学习任务的人,而是自己成长路径的主动建构者。

不设限的课程选择、多元的教学方式、灵活的学习节奏,使诺林巴蜀得以为每个学生打开通向“自我驱动型成长”的大门。这种“我的学习我做主”的体验,培养的正是未来社会亟需的终身学习者和自我领导者。这种教育智慧,恰似苏轼观潮时的感悟:“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唯有亲身经历选择与承担的完整循环,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自由的真谛——它不仅是权力,更是一种需要智慧驾驭的能力。

站在教育变革的潮头回望,诺林巴蜀的实践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照“快乐教育”的新视窗。它既不是放任自流的温柔乡,更非消解深度的避风港,而是以成就体验为经、以目标驱动为纬、以自主成长为轴的立体教育生态。

当晨光洒进校园,新一代学子正在这样的教育生态中破茧成蝶。他们带着问题意识探索世界,怀揣使命拥抱未来,以自主姿态书写人生——或许这才是快乐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上游新闻 包靖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