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10月31日,由邵宾纳剧院带来的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经典《米歇尔·科尔哈斯》将在上海YOUNG剧场进行亚洲首演。这部入选德国中学教材的作品,看似贴近大众,实则藏着让德语母语者都犯难的“长句密码”。演出前,主创团队为观众展示了10分钟的演出片段,演员们说:“这10分钟,只是文本中的5句话!”说起德国作家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这部200多年前的作品,演员们第一遍看完整剧本的时候也和中学生一样——头疼!

《米歇尔·科尔哈斯》剧照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马匹商人科尔哈斯过境时,被索要“不存在的通行证”,爱马被迫质押后遭累垮,合法申诉被权贵阻挠,妻子递请愿信时遇害,最终他为求正义走向暴力。这个源自16世纪真实案件的故事,因对“不公”的拷问入选教材,但文本复杂度远超想象。演员们直言,作者克莱斯特的句子长得“像没有尽头”“读着读着就忘了开头”,连德国演员都称这是“最难的德语台词”。为此,他们只能把长句切分成小块,像“传递碎片”般接力演绎。不过,当他们读了几遍后,他们也发现了文字里还藏着惊喜:台词优美得像音乐一样,充满优美的韵律;50%的句子带着“克莱斯特式讽刺”,随机翻开都可能让人会心一笑。演员们说,排练时从“对着长句头疼”到“发现文字美感”,慢慢读懂了故事里对正义的执着。

《米歇尔·科尔哈斯》剧照
舞台呈现同样充满挑战与巧思。曾经出演过电影《碟中谍》的导演西蒙·麦克伯尼将剧情分6部分,用快语速接力读原文、高速切换角色。舞台上两块巨大玻璃屏是关键:演员时而要操作摄像机,时而要操作幻灯片,时而要操作手机,时而要配合后面大屏多媒体表演,加上表演和台词,难怪他们演完之后,发现读长句台词也不头疼了。舞台上的技术也不只是特效,声效与投影可以像“石头入水起涟漪”,把长句里的情绪波动可视化。原著完整呈现需6小时,主创反复打磨,才将时长压缩到2小时,却保留98%原著内容。“克莱斯特的每句话都有深意,不敢随便改。”麦克伯尼说。
《米歇尔·科尔哈斯》海报
对中国观众而言,不用纠结马丁·路德时代背景或德国旧时过境手续,因为故事的核心早已跨越文化——“求正义而不得”的困境,和当今世界里的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别无二致。克莱斯特留下的疑问——“安全地做一个老好人,还是冒险去做一件正确的事”,至今仍叩击人心,主创也延续了这种“不给出答案”的态度,正如作者所言:“不要只理解这个故事,要试着怀疑它。”西蒙说:“演这个故事,是连接过去与现在。”走进剧场,观众看到的不只是马贩子的复仇,更是每个人心中对正义的渴望,这场跨越两个世纪的“良知震颤”,或许会让你走出剧场时,也忍不住思考:如果是我,该怎么选?
原标题:《5句话演了10分钟,《米歇尔·科尔哈斯》带来德国课本里的“长句难题”》
栏目编辑:孙佳音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吴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