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时节,泰山之巅的朗诵声穿透云海,九十九位老人以“登高望远,寿比泰山”的祝福,为千年孝道文化写下生动注脚。在山东泰安举办的2025年“我们的节日·重阳”主题文化活动,不仅是一场节庆盛典,更是中华文明血脉中孝老爱亲传统的当代彰显。从《礼记》“不独亲其亲”的大同理想,到《孝经》“夫孝,德之本也”的伦理基石,这一美德历经岁月洗礼而愈发璀璨,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永不褪色的文明坐标。

孝道文化深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塑造着独特的精神标识。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将孝道视为德行的根基。孔子在《论语》中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揭示了孝道与仁爱思想的内在联系。泰山脚下,岱庙广场的百人太极刚柔相济,金秋雅集的翰墨丹青流淌古韵,这些活动不仅传承着传统技艺,更延续着尊老敬贤的文化基因。正是这种以孝为纽带的伦理体系,使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如同泰山磐石,历经风雨而巍然屹立。
时代发展赋予孝道文化新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在泰安活动的“老年康养区”,适老化产品与科技助老设备相得益彰;“非遗匠心区”的剪纸、茶艺展示让老人感受文化魅力;“权益保障区”的防诈骗宣传则为老年人筑起安全屏障。这些创新实践表明,当代孝道已从传统的物质奉养,拓展至精神慰藉、社会参与、权益保障等多维层面,实现了从“养老”到“享老”的理念升华。当银龄艺术团体在舞台上载歌载舞,当老年人在登高活动中展现昂扬精神,我们看到的正是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的完美融合。
孝道弘扬需要个体自觉与社会共建同向发力。道德模范韩彩霞讲述的感人事迹,好少年代表发表的敬老感悟,这些平凡善举释放的道德能量,恰似涓涓细流,汇成江河。而活动设置的致敬典型、传承环节、登高揽秋等精心设计,则构建了从认知到认同、从情感到行动的完整教化链条。这启示我们,孝老爱亲风尚的培育,既需要“孝悌传家”的门风熏陶,也需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教化;既需要榜样引领的感召力,也需要制度保障的支撑力。
在人口年龄结构深刻变化的今天,弘扬孝道更具特殊意义。当九九重阳的鼓声在泰山回荡,当“国泰民安”的卷轴在背景屏上徐徐展开,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节日的喜悦,更是对老龄社会的人文关怀。孝道文化倡导的代际和谐、生命尊严、社会包容,为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这提醒我们,老年人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文明的传承者、智慧的宝库。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让每位老人都能安享晚年,不仅是民生福祉的体现,更是文明进步的标志。
放眼人类文明长河,孝老爱亲如同永不褪色的道德底色,标注着精神的高度与文明的温度。从泰山石刻的“国泰民安”千年祈愿,到今日“寿比泰山”的美好祝福;从古礼的尊老仪式,到新时代的文明实践,形式在变,内核永恒。当《我和我的祖国》的歌声在泰山之巅响起,当航拍镜头记录下这动人时刻,我们愈加坚信,孝老爱亲这一文明坐标,必将引领我们在现代化道路上书写更加温暖的时代篇章,让这一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文/蔺炳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