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协作搭平台,“丹噶尔绣娘”家门口绣出稳稳的幸福

现代快报讯(记者 卢河燕 文/摄)皮绣排灯上的纹样精致灵动,皮质钱包触感细腻,香包香囊散发着淡淡馨香……9月6日,现代快报记者跟随江苏“三个专项”工作组采访团走进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丹噶尔古城。在青海羌韵绣艺手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的工坊里,一幅幅、一件件精美的皮绣手工艺品,正从湟源绣娘的指尖缓缓诞生。如今,这门千年技艺不仅成了当地留守妇女、残疾人等群体的 “致富密码”,更让她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丹噶尔古城,这座承载着青海湟源千年历史的小镇,藏着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在牛羊皮革上飞针走线的皮绣。依托古老的地域文化优势,“丹噶尔绣娘”这一群体逐渐崛起,她们一头扎进皮绣、湟源排灯、刺绣、堆绣、掐丝、民间布艺等手工艺品的创作中,走出了一条“非遗+产业”的特色发展之路,也打响了极具辨识度的劳务品牌。


“湟源皮绣是‘青绣’家族里的重要一员,和丝布刺绣比起来,它的难度要高不少。”青海羌韵绣艺手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丹噶尔皮绣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冯海萍与湟源皮绣的缘分,要从2006年说起。当时,湟源县为打造丹噶尔皮绣项目,她成为首批研发人员,从一名普通绣娘成长为西宁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青海省民间一级工艺师。


“从60平方米的小店,到如今600平方米‘前店后厂’的规模,真得感谢东西部协作的资金支持。”冯海萍感慨道。公司成立至今,成果亮眼:皮绣排灯作品拿下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还两次登上央视舞台;累计培训绣娘5000多人,长期带动580名绣娘稳定就业增收。专门吸纳农村留守妇女、残疾人等群体加入。“皮革没有经纬线作为参照,绣制时只要错一针、偏一线,整个作品就可能毁于一旦,所以对绣娘的技术要求也比较高。材料我们提供,技法上从构图、配色到针法,都是一对一教,就是想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有钱赚。”


“忙的时候我们能把活带回家,绣完就能换钱,现在有了稳定收入,心里特别踏实。” 湟源县寺寨乡上寨村村民王春梅的话,道出了许多绣娘的心声。2022年,她在皮绣培训班学会了针法,如今靠着一双巧手,既顾了家,又赚了钱,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


这份技艺能转化为带动乡亲增收的产业,离不开政策的保驾护航。湟源县东西部协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湟源县就业服务局主动靠前,指导成立皮绣研制开发企业,还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发放技能培训补贴,助力品牌朝着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而在东西部协作的浪潮中,南京六合区更是精准发力:2017年起,便将青海羌韵绣艺的青绣工坊认定为帮扶车间,每年不仅给予10万元帮扶资金,还拿出8万—10万元用于新品研发奖励;2018年起,又推动“非遗进校园”,让皮绣技艺走进5所学校,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更积极搭建桥梁,让湟源皮绣走出青海,走进北京、上海、南京等东部城市,甚至远销日本、匈牙利等国家和地区。

今年7月,一场跨越苏青两地的合作再为湟源皮绣添新力。由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青海省农业农村厅与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在南京主办的“苏青人力资源交流洽谈活动”上,青海羌韵绣艺手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与苏州卢福英刺绣文化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意向协议,未来将在劳务品牌共建、技艺交流培训、市场拓展推广等方面深度合作。“这是苏青人力资源合作的新起点,也是我们非遗技艺‘活起来、火起来’的新机会。”冯海萍说,正是东西部协作提供的资金和平台,让湟源皮绣从“老手艺”变成了“新产业”,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