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乌海日报
■文明大家谈
段维娜
一座城市的文明厚度,往往镌刻在文化的基因里。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必然是文化充盈的城市;一种有高度的文明,定然是文化滋养的文明。文化不仅是城市的精神标识,更是推动城市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它如同无形的纽带,串联起历史与当下,连接着个体与群体,让城市在发展中始终保持独特的气质与活力。
文化为城市文明筑牢精神根基。城市文明的内核,是市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与精神认同,而这种认同的培育离不开文化的浸润。从乌海乌兰牧骑深入乡村社区的惠民演出,到“阅见北疆·书香乌海”品牌遍布全城的阅读空间,文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向上向善的力量注入市民心田。当快板《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在广场上响起,当黄河泥塑传递出坚韧不拔的品格,这些文化载体正在悄然塑造着市民的精神世界,让文明素养在耳濡目染中自然生长。
文化为城市文明激活创新动能。文明的进步从不囿于传统,而是在文化的创新中不断突破。我市将黄河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创作出《黄河泥娃》等获奖舞蹈;把书法艺术融入城市肌理,让“中国书法城”的名片愈发闪亮。这种在传承中创新的实践,证明文化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水。当老技艺遇见新表达,当传统文化对接现代生活,城市文明便有了与时俱进的活力,能够在时代浪潮中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文化为城市文明搭建共享平台。文明的真谛在于共建共享,文化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媒介。乌达区“群众舞台百姓乐”展演活动,让普通市民从文化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自编自演中体会创造的快乐,在掌声与互动中增进情感联结。一刻钟社区生活圈里的文化服务,让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这种全民参与的文化生态,打破了文明建设的壁垒,让每个个体都成为城市文明的建设者与受益者,形成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文明闭环。
城市文明的提升,从来不是孤立的工程。当文化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城市处处散发着文化的气息,文明便会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底色。以文化为笔,持续书写传承、创新、共享的篇章,定能让城市文明在时代进程中不断攀升新高度,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在文化的滋养中,感受文明城市的温度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