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丝上的千年对话:眉山青神非遗匠人用微缩竹编唤醒文化基因

来源:环球网

在四川青神县中国竹艺城的阳光里,陈岚手中的镊子正将细如发丝的竹编图案嵌入徽章曲面。这位省级非遗传承人创造的竹编徽章,如今已成为连接传统与潮流的“文化芯片”——从世界林木业大会的官方纪念品,到苏东坡诞辰988周年限定款,再到高校定制系列,这些直径不足5厘米的竹编作品,承载着非遗活态传承的当代答案。


创新:从0到1的破壁实验

2024年,世界林木业大会的一个需求点燃了陈岚的创新火花。当团队质疑“竹子怎么做徽章”时,这位匠人用三个月攻坚交出答卷:选用川西特有的毛竹与慈竹,独创脱脂脱糖保青技术,让竹丝在微观尺度保持韧性。最难的0.3毫米竹丝编织环节,需在放大镜下完成200余次穿插。“十几个废稿堆成小山,但看到国际嘉宾把徽章别在西装上的那一刻,值了。”陈岚抚摸着首批样品上的山水纹路说道。


时间维度里的非遗叙事

今年1月18日,是苏东坡诞辰988周年,一枚饱含巧思的竹编纪念徽章诞生。同时,开启了更宏大的文化计划。陈岚计划用12年时间,以生肖为序创作系列徽章,直至2037年东坡千年诞辰。“每枚徽章都是文化密码”,他展示着首款作品:竹丝勾勒的东坡侧像,在绿色光晕中若隐若现,边框天然竹纹与镌刻文字形成时空对话。更年轻化的尝试正在高校展开——电子科大的银杏竹编校徽、川大的钟楼竹刻系列,让非遗成为Z世代“可佩戴的校园记忆”。


传承:让非遗长出青春模样

“冰冷的金属徽章记录荣耀,温润的竹编徽章传承灵魂。”在陈岚的工作室,现代激光雕刻机与传统竹刀和谐共处。这种“非遗+”模式正形成裂变效应:国际订单同比增长300%,高校合作项目覆盖7省市。但最让陈岚欣慰的,是某音上年轻人自发发起的#竹编徽章DIY挑战。“当孩子们为制作校庆竹编徽章主动查阅青神竹编历史,文化传承就有了新可能。”

这个夏天,陈岚正在为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设计竹编会徽。在他身后,十二生肖徽章的设计图已铺满半面墙,像一组等待解码的文化基因序列。“创新,困难肯定多,但必须得干!”陈岚说,“老祖宗的智慧不该锁在博物馆里,而要别在衣领上,握在手心里,活在时光里。”

(王建明 文/图 青神融媒余文)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