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意产业的认知,应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创意的学理部分,一是产业部分。但这两个部分,又是紧密相关的。没有学理支撑的创意产业,犹如无头苍蝇,好比技术没有科学的支撑,那就只能停留在前科学时代的技术水平。这是首先必须强调的。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和科技,有显著的差别,这是必须清晰明确地进行划界,所以不同意,关于科学是创业产业支撑的说法。从文化产业两个部分的总体来看,科技就很难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认识清楚,文化创意产业的真正的基础是什么。可以肯定地说,科技并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至于是不是这个产业的支撑,也有待商榷。这实质上关系到对文化创意产业本体的认识。
一、科技,是创意产业支撑吗?
对于文化,有一个常识,关于文化的ABC,这就是:文化是意义系统!文化创意是一种意义表达和文化表征方式,和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关系密切,是精神科学,是研究意义创造意义的,而科学技术,攸关于造物的功能以及效率,和事物的客观规律性密切相关,从来和意义表征无关。科学本身,不是一个表意体系,它是功能性的,药物发生药理作用,治病,你不能说药片表征什么。如果药片表征什么,那看的也不是药片的功效,而是把它转化为符号,也就是进入到表意性的文化系统。
显然,文化就是管意义,和科学是不同的领域,彼此的边界完全不同。更何况要创意,这个创出来的意义,和科学关系不大。如果有啥联系,可能科技转化为表意内容,投射到创意活动中,而创意的主体依然是人的主观精神世界,是文化形式本身的叙事。任何创意产业活动的技术因素,也仅仅是工具性和物质载体的意义,就好比是画家手中的笔或墨,只是提供创作的物质条件。一句话,也就是实践行为方式和实践的主体,科技和文化创意具有显著的差别。
我们可以提出和论证文化创意产业的本体理论模型,从这个模型,就不难看出,这个创意产业过程,并不是一个科学技术过程。可以举个例子,自来水管道,就好比科技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但自来水管道里流的,它是管道吗?毫无疑问,流动的只能是水。这个创意之水如何产生出来,并发生资本转换,这不是科技的逻辑,而是文化的逻辑,意义的逻辑,也就是说水所以能流动,是它本身的内在的液体属性决定的,不是管道说它是水它就是水了,这,就是一简单的道理。
我们可以给文化创意产业一个定义,这个定义比这篇文章提到的英国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靠谱。英国人只是陈述事实,并没有概念和理论范畴出来,也就是说,还没有升华到理论形态。这,就是文化创意产业最大的问题,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总结。只有深入研究清楚,啥是文化,啥是创意,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基于这个知识体系,才能评估科技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和作用,不然就会陷入科技决定论。
我一定要强调一个事实,科学不要染指文化创意本身,文化造物不是科技造物,它们有本质上的差别。科学,和造物的精神科学,必须划界!更不能以科学当一切问题的根本和支撑,特别是在精神科学领域内,跨界过来的科学,一定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二、创意,和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创意高于文化,这值得商榷了。这实际上涉及一个基本理论问题,那就是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创意。如果关于创意的观点,没有严谨的理论基础,随口一说,凭感觉论述,就会出现问题。
文化本身,是一种形式谱系,并依托这个形式谱系传递精神意义和价值。这好比人类的基因图谱,它能决定你的种属的类的属性,甚至遗传精神基因和文化原型。就我的研究而言,在人类的文化系统内部,从比喻意义上讲,存在造物的文化基因图谱。但创意,好比一个人如何活,活得精彩,和你的文化种属甚至家族都有关系,但创意成功与否,还在于你自己的创造性,也就是说你的灵魂不是文化,否则你就不是活体,只是一只文化鹦鹉,没有灵魂。创意,这就是造物诗学所定义的,不是现存文化能定义的。
所谓创意,显然是就创意作品而言,创意,首先是作品,然后才是产品。而文化,很多时候是一个大概念,也就是是一个总体,你不能说创意作品,高于总体吧。文化,同时具有时间性,地域性,创意作品高于文化,那高于的是哪里的文化?哪个时间点的文化?高于的标准是什么?这样一问,是不是要傻眼?所以,不能同意人民网这篇文章的看法,创意不是高于文化,而是源于文化。文化和创意,是一个源流关系,你不能说流高于源,今天的流可能成为明天的源,文化,始终是一个流变的过程,从这个意义看,创意就位于文化的流变之中,本身也是流变着的文化一部分。
其实,文化本身没有高低之分,你不能说今天的文化高于古代的文化?文化,不是高低值,而是差异值。这,应该是一个常识。今天的创意,可能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它也不可能高于任何文化。所谓创意,就是差异!这,就是一个语言学常识,也就是意义来自差异。
所谓创意产业,就是创造差异的产业,这样定义一下,都比英国人那定义,更接近问题的实质。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给一个不含理论研究成果的定义,这就是:文化创意产业,是建立在文化造物精神科学之上的文化系统工程。当然,这是大的产业项目上的定义,不能概括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部事实,但只要做到这个定义,必然产生这个行业的巨头!也就是说,你有理论的精神科学基础,有宏大的文化系统工程构建,不做大都难。
三、创意产业的真正核心是什么?
创意产业的核心,有多种,比如创作主体的角度看,以主观精神为核心,而从产业结构角度看,创意作品,就是整个产业中最核心部分。在任何文化创意产业业态下,创意作品都是核心。文化造物精神科学的基础理论,就是研究意义如何生成,如何诠释,如何评判,关于这一切的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知识体系,比创意作品,更进一步,更有资格成为核心!科技,分为科学和技术两个部分,肯定不能说技术是科学的支撑,而科学才是一切技术的基础,这其实是一个道理。
从文化产业的两个部分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的学理部分,也就是文化造物的精神科学,才是创意产业真正的核心!如果把创意产业比作流动的水,那文化造物精神科学就是研究水的属性和流动逻辑的基础理论。无论是水自身的属性和流动逻辑,都和科学技术没有任何关系,这是表意的精神科学,科学技术处于这个精神科学和创意过程的外围,怎么也不可能是核心和基础。那么,文化创意产业能否被科技支撑起来,科技在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中,到底发挥多大的作用,是不是其支撑,那就需要研究并论证。但这样未加论证,就随口一说凭感觉的观点,可能导致一种本末倒置,始终念念不忘科学技术的威力。
如果我们不能建立起这样的基本认知,而简单武断地把科学技术视为产业的支撑,那就是对科学技术对于创意的意义的误解误读,也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引导,必然产生南辕北辙的结果。
四、中国创意产业基础理论的现状
但是,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对创意作品的认知,严重缺乏基础理论。就学科现状而言,现有的设计学科替代了文化造物的精神科学,设计和造物的精神科学相比,无论是其理论内涵和外延,都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设计的研究对象,还是造物的物本身,是关于造物功能和美感的学说,还停留在实物思维。而我们知道,人类的一切表意系统,都依赖于非物性的符号,比如我们的语言,用什么声音发出,由谁来说,并不重要。简言之,语言是非物性的形式体系,人类表意靠的并不是实物,而是形式。这种学术的差异,就决定了两种门类的学科的巨大差别。为适应当代文化当代文明的发展需要,造物的设计学科,必然要进化到造物的精神学科,必然要摆脱实物性的思维和停留于表面的实物认知,真正进入到创意表意的领域。在这个领域,科学技术是无效的。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知识体系,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说白了,就是权力!不同的知识体系下,就有不同的诠释,不同的评判标准,这,也是一种文化权力斗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是,我们没有自己独立的知识体系,依附于西方的现代性意义上的设计知识体系,必然会丧失掉文化的领导权,这在时尚领域尤为严重,甚至我们不说服装,而是时装。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而是西方知识体系的产物。文化创意产业,要真正发展起来,必须加大对创意作品的研究,建立起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是文化造物精神科学的基础理论。
造物的精神科学,也是一种价值属性的科学,这种属性,不同于科学技术的效用和效率,而是一种人文价值的设定。如果你不设置自己的价值前提,而沿袭西方的价值前提,实质上就会丧失掉文化领导的权力,市场就由别人控制,就会被别人拥有文化领导权和定价权。一句话,经济的根本是文化,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内,更是如此。
对于中国文化的根本属性,我有一个基本认知,这就是一种完全迥异于西方理性文化的诗性文化,造物的诗性而非科学性功利性,一定应该成为造物的最高价值标准。这既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在自己民族文化的基因图谱精神血缘下的新的发展,这才是从根本上落实了什么创意,说根本一点,所谓创意就是价值创意,没有价值预设的创意,是没有灵魂的瞎弄胡搞,必然被别人被西方文化所领导,这就是一根本性的顶层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高度。
创意产业的两个重要方面是产业类型和文化创意城市,这就是杭州。这篇文章,显然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产业状况的报告,只能是一篇表面意义上的事实描述。该文提到杭州要培养如何如何的女装设计师,显然是紧扣创意而言,我不认为杭州具备这样的条件,他们一样缺乏基础理论,这可以从张肇达先生在中国美院高级研修班得讲稿看出来。中国美院设计学院一位院长级的著作,理论水平也成问题,他甚至分不清楚文艺学的文艺思潮和实用主义的设计潮流之间的区别。这,基本反应中国在设计教育方面的现状。
五,创意产业关系到新的文明类型
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不仅仅是从现代服务业中分离出“第四产业”,而且关系到人类文明的新类型,这就是文化文明。所谓文化文明,也是笔者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我认为,所谓精神文明要虚化一些,精神文明要实现,首先就依赖于文化文明,依赖于精神性的文化创意产业,以及这个产业创立和建构起来的新世界,可感可触,可以诗意的栖居。
事实上,科技是技术文明时代的象征,在这个基础上,一定有新的文明类型出来,这就是文化文明,这就有赖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文化创意产业,能提升人类文明的精神内涵,提升人自身的精神价值和精神属性,这是科学技术没法实现的人类文明。如果没有这样的预估,文化产业的价值可以会被低估,也就是这不是一个产业本身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人类文明的未来。
也就是说,文化创意产业的终极价值和科技的终极价值不是一回事,前者关系到人类的精神,以及这种精神的造物化,而后者关系到物的功能和效率,是物理性的属性,完全不是一回事。技术文明时代,一定不能替代文化文明时代。人类精神世界要往上提升,必然有赖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这将会为人类创立一种诗意栖居的未来。
只有站在这样的理论高度,才能正确估计科学技术在创意产业结构中的位置,给予恰当客观的位置,不能片面强调科技的作用,这实际上对文化创意产业根本属性的无知造成的。只有在这种总体格局下,才能正确评估科学技术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才能评估现在资本热抄的人工智能等等技术文明的价值。
当然,这篇文章,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在事实层面,还是道出一些重要性。比如,文化产业在社会经济文化结构中的位置,它的发展前景,同时也让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明白,你的职业有几斤几两,它的社会意义有多大,等等。
(
文化产业责编:
陈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