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减肥不是越瘦越好

本文转自:今晚报

胸科医院开设减重门诊

医生提醒:减肥不是越瘦越好

  肥胖既影响美观,更是导致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和部分癌症等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还会引起精神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可有效提升肥胖症诊疗水平。昨天,天津市胸科医院减重门诊正式开诊。

  多维度评估

  定制科学减重方案

  昨天上午,记者在胸科医院减重门诊看到,候诊区有不少前来咨询的超重人群。59岁的孔大爷腹部隆起明显,体重达101公斤。他向记者坦言:“十几年前曾在减肥中心尝试过药物和按摩的减肥方式,但是效果不理想。”陪同就诊的儿子表示,家人多次劝说运动减肥均未奏效。这次因社区诊所心电图检查异常到胸科医院就诊,恰好赶上胸科医院新开的减重门诊。

  随后,记者跟随孔大爷一同进入诊疗流程。在导诊护士引导下,孔大爷首先进行基础数据采集。通过检测显示,其身高1.70米,体重101.3公斤,BMI指数达35.1kg/m2。于海雁表示,通过BMI、人体组成成分分析以及临床检查检验结果分析等科学检测手段综合评估,孔大爷已经达到需医学干预的肥胖。

  在查看心电图报告时,于医生发现于大爷有陈旧性心梗,于大爷表示约5年前确实出现过心脏问题,“考虑到患者心脏功能受限,减重方案必须规避心脑血管负荷。”于医生表示,基于综合评估结果,医疗团队现场制定了采用营养干预为主的科学减重方式,而非高强度运动。

  肥胖属于慢性疾病

  打造多学科诊疗模式

  胸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苏文凌表示,肥胖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慢性疾病,必须根据个体病因制定差异化治疗方案,绝不能简单模仿他人的减重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多数肥胖患者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问题,这类人群若仅依靠节食或盲目运动试图减重,反而可能加剧原有基础疾病的发展。

  据介绍,胸科医院内分泌科MMC中心开设的“减重门诊”,是由院内分泌科、营养科,联合高血压中心、双心中心、睡眠呼吸障碍中心、康复中心的医生共同打造多学科诊疗模式,组建代谢性疾病肥胖减重中心团队,安排对各种代谢基础病有丰富诊疗经验的不同级别医师出诊。结合医院心肺部专科特点,帮助患者明确肥胖原因及伴发疾病,为超重、肥胖患者制定个体化营养减重饮食方案和康复运动指导,循序渐进的减重,并通过随访及患教,帮助患者治疗疾病、科学减重。

  苏文凌表示,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减重,很多时候“觉得胖”和“真的胖”不能画等号,很多人盲目追求越瘦越好,而很多人又对体重完全不关注,这些都对健康不利。

  哪些人需要看减重门诊?一是超重或肥胖有减重需求的人群;二是超重或肥胖合并相关代谢性疾病的人群:比如糖尿病、糖耐量异常、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胰岛素抵抗、脂肪肝、心脑血管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三是超重或肥胖导致的机械性影响及功能障碍:比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骨关节炎、尿失禁、胃食管反流等;四是超重或肥胖合并相关情绪障碍的人群:比如焦虑、抑郁等。

  苏文凌介绍,BMI(体质指数)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超重及肥胖诊断指标。BMI(kg/m2)=体重(kg)/身高×身高(m2)。根据中国对肥胖的分类标准,成年人BMI值介于24.0~27.9kg/m2为超重,28kg/m2及以上为肥胖,超过32kg/m2为过度肥胖。

  文/摄 本报记者 信华


(健康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