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联体究竟怎么“联”?

本文转自:聊城日报

教联体究竟怎么“联”?

——直击聊城文轩初级中学协同育人的四把密钥

■ 郝凯

如何真正通过建设校家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来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有一个核心痛点问题亟须得到解答:校家社究竟怎么“联”?聊城文轩初级中学(以下简称文轩中学)在经历了“民转公”和“集团化”改革之后,依然坚守教育初心,更以“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

密钥一: 制度筑基——

“三驾马车”驱动育人共同体

文轩中学的协同育人体系,始于一场制度性变革。“过去校家社联动常陷入零散化、运动式困境。”聊城文轩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许奎强坦言。为此,学校构建起“领导小组—家委会—社会资源库”三级架构:校级领导小组统筹全局,三级家委会覆盖全体家长,医疗、社区等社会机构形成资源网络。

这张制度之网,在该校心理健康普测中快速发挥作用。当筛查发现预警学生后,学校立即启动“四方会谈机制”,心理教师、班主任、家长及医院专家组成干预小组。一位参与会谈的家长回忆:“原本看孩子闷闷不乐,出现心理问题的苗头,一度焦虑到失眠,但看到学校准备的完整成长档案和专业建议,终于知道该怎么帮孩子了。”

制度创新更催生成果转化。该校先后获得家庭教育指导优质课聊城市一等奖、山东省二等奖,完成聊城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发表家庭教育指导相关论文3篇,获得山东省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其自主研发的《智慧父母成长班课程设计》已成为区域家庭教育范本。

密钥二:课程破局——

从“知识传递”到“生命对话”

文轩中学心理辅导室开办的“智慧父母成长班”总是座无虚席。课程表上,《系紧“中小衔接”的结》《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等模块直击教育痛点。学生家长李女士向笔者展示学习笔记:“以前总用‘别人家孩子’打击儿子,现在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用‘家庭会议’倾听他的游戏设计梦想。”

这套课程体系背后,是文轩中学对家庭教育痛点的精准把握。该校心理辅导室主任邢素伟介绍,学校将家长需求分为理念认知、技能提升、危机应对三大类,对应设计“认知—实践—反思”螺旋上升的课程结构。数据最有说服力:家长课程到课率连续三年超90%,“家庭读书会”参与度持续提升,次次爆满。

课程改革推动了教师转型。截至目前,该校有专职家庭教育指导教师三人,两名老师入选聊城市“校家社讲堂”专家讲师团,建立起一支超过百人的兼职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队伍。

密钥三:平台赋能——

让成长可见可感

每年5月的心理健康节,都是文轩中学的“教育嘉年华”。该校通过举办校园心理剧大赛、家长沟通训练营等方式,全方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这些看似“非传统”的新型教育平台,实则是精心设计的成长载体。“文轩读书会”多年坚持共读《终身成长》等书籍,碰撞出更多的相互理解;“医教结合项目”为学习困难学生建立个性化档案,联合聊城市人民医院开展认知行为训练;“集中家访月”实现100%入户走访,以校风引领家风,以师德影响家德,帮助家庭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密钥四:生态重构——

打开教育的“第三空间”

在文轩中学的教育图谱中,校内的心理辅导室、烈士纪念馆的研学基地、社区志愿服务站,都是重要的育人场域。“教育不应是孤岛,这种突破校园围墙的探索,可以对孩子进行全方位成长激励。”许奎强表示,围绕学生发展,文轩中学将坚定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线,通过心理辅导和危机预警干预机制两个分支,用好三个平台——心理健康节、文轩读书会、专业成长平台,汇聚四个群体——心理委员、教师、家长、社会力量,合作共赢,为学生成长创造更加和谐包容的生态系统。

采访手记

从制度筑基到生态重构,文轩中学用实践印证:真正的“教联体”,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通过机制创新实现同频共振。当家长在智慧父母班学做“恰到好处的父母”,当教师在医院跟诊理解儿童发展规律,当社区工作者走进校园策划研学活动,这种深度的角色交融,正在重塑教育的时空边界。或许正如校园文化墙上那句“人人都能成才,个个都有希望”,当家庭、学校、社会真正形成育人合力,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光谱。


(教育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5月02日 13:06[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