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餐后1小时和2小时血糖正常值是多少?很多人都没弄清楚

在温馨的家中,周女士关切地注视着母亲王阿姨,注意到她近日总显疲惫,连切菜中途都得停下歇息。“妈,你最近怎么老说累?昨天菜都没切完就坐着休息了,身体不舒服吗?”周女士放下手中的饭菜,满心忧虑。

王阿姨轻轻摆手,脸色略显苍白,眼中藏着一抹不易察觉的疲惫。“没事,年纪大了,难免会觉得累。”她轻声回应。

周女士的眉头紧锁,心中不安愈发强烈。“妈,要不明天咱们去医院看看吧,现在血糖问题挺普遍的,别是血糖出了什么状况。”

王阿姨叹了口气,透露了些许担忧:“我之前查出血糖有点高,医生让控制饮食,可这段时间我嘴馋,吃了点甜食,应该没问题吧?”

周女士闻言,心中一紧,立刻拿起手机查询起来。“妈,血糖高可不能小看!血糖还分空腹和餐后的,咱们得弄清楚你到底查的是哪种。”

王阿姨一时语塞:“……我也不太清楚,医生好像提过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我就不太懂了。”

这段对话,或许在无数家庭中上演过。空腹血糖、餐后1小时血糖、2小时血糖,这些指标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何如此关键?让我们跟随王阿姨的故事,一探究竟。

次日清晨,周女士带着王阿姨来到医院,见到了张主任。在详细询问了情况后,张主任耐心地解释起来:

“血糖,这个指标至关重要。空腹血糖、餐后1小时血糖和2小时血糖,就像是我们观察人体血糖代谢的三个窗口。空腹血糖,是指早上空腹至少8小时后测得的血糖值,它主要反映了胰岛功能的基础状态。”

王阿姨听得认真,问:“那空腹血糖的正常值是多少呢?”

张主任微笑着回答:“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空腹血糖的正常范围是3.9~6.1毫摩尔/升。如果高于6.1但低于7.0,我们称之为‘空腹血糖受损’,这是糖尿病的早期预警。一旦超过7.0,就可能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了。”

接着,张主任补充了餐后血糖的重要性:“餐后血糖,主要看1小时和2小时的水平。餐后1小时血糖通常会达到高峰,但不应超过10毫摩尔/升;而餐后2小时血糖应回落至7.8毫摩尔/升以下。如果2小时血糖在7.8~11.1之间,属于‘糖耐量受损’,超过11.1毫摩尔/升,则诊断为糖尿病。”

为何血糖如此重要?周女士提出了疑问。张主任解释道:“很多人以为空腹血糖正常就没事,但其实餐后血糖的升高往往是糖尿病的早期表现,比空腹血糖更敏感。有些人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已经超标,这种情况被称为‘隐性糖尿病’。”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日益年轻化。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约1.4亿,而糖尿病前期人群更是高达5亿。许多人对自己的血糖状况一无所知,错过了早期干预的良机。

血糖异常的危害不容小觑。周女士关切地问:“血糖高了会有什么后果?”

张主任严肃地回答:“长期高血糖会对身体多个器官造成损害,特别是心脑血管、肾脏和眼睛。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能导致失明,糖尿病肾病是尿毒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高血糖还会加速动脉硬化,增加心梗和中风的风险。”

面对王阿姨的紧张,张主任给出了调整血糖的三大关键:饮食、运动和监测。

在饮食方面,张主任建议少吃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和蔬菜,如燕麦、糙米、苦瓜等。同时,要控制主食摄入量,适量用杂粮饭替代米饭,并避免过多食用高糖水果。

运动方面,张主任强调每天进行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太极拳等,特别是早晚散步,既锻炼身体又愉悦心情。

定期监测血糖同样重要。张主任建议家中备一台血糖仪,定期测量空腹和餐后2小时的血糖,并记录下来,以便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

此外,张主任还提到了中医智慧在调节血糖中的辅助作用,如清热润燥的食疗方、枸杞山药等食材的调养,以及针灸推拿对改善胰岛功能的帮助。但这些都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听完张主任的讲解,王阿姨松了一口气:“原来血糖管理这么重要,幸好女儿提醒了我。以后我一定按照医生说的做,好好控制饮食,多运动,定期监测。”

周女士也感慨万分:“真没想到血糖的学问这么多。张医生,您说得对,健康才是一家人最大的福气。”

的确,血糖管理是一场与生活方式的持久战。我们每个人都应重视血糖健康,从日常饮食、运动、监测等多方面入手,及时发现问题并科学干预。因为健康的生活,才是最长久的幸福。

校对 庄武


(健康责编:王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