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本田旗下纯电品牌“烨”的销量数据引发行业关注。数据显示,烨S7在2025年2月销量仅650辆,4月销量进一步跌至62辆;烨P7上市后同样表现低迷,未能扭转本田新能源市场的颓势。这一局面暴露出烨品牌在定价策略、产品竞争力及市场定位上的多重问题。烨S7与烨P7上市初期定价偏高,未能贴合主流新能源市场的价格预期。以烨S7为例,其售价与同级竞品相比缺乏竞争力,而后续虽通过降价试图刺激销量,但已错失市场先机。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在新能源领域尤为突出,自主品牌通过“一口价”策略抢占市场,而烨品牌频繁调整价格反而削弱了品牌信任度。
烨P7宣称解决电动车晕车问题,但这一卖点在银河E8、凯迪拉克傲歌等竞品中早已普及,未能形成差异化优势。此外,烨品牌车型在智能驾驶、电池技术及悬架调校上与自主品牌存在差距,难以满足消费者对高端新能源车的期待。尽管本田与Momenta、深度求索等企业达成合作,但技术落地需时间,短期内无法转化为销量增长。
本田在燃油车时代的品牌溢价未能顺利迁移至新能源领域。烨品牌试图通过“中国速度”加速转型,但消费者对其电动化技术的认可度仍较低。加之广汽本田、东风本田经销商体系面临资金链压力,合格证抵押、退网危机等问题频发,进一步削弱了市场信心。
本田烨品牌的困境折射出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转型中的共性问题。若无法在定价、产品力及渠道管理上实现突破,其在中国市场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