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带给文化产业的两大机遇与启发

拓荒号:陈峰 (企业头条)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快速席卷全中国并蔓延至全球,给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秩序带来了严重冲击,其中受创最大的便是聚集性特点较为显著的文化产业和餐饮业。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在这次疫情中更多地关注到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视角与思考。



一、疫情之下的文化产业同时面临着冲击与机遇
疫情之下,文化产业主要面临着以下这些困境

(一)疫情下文化产业的困境
由于疫情的冲击,各行各业都面临资金、市场和用工的困难。文化产业是此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的产业之一,尤其是中小微文化企业面临收入锐减、订单取消、场地招租困难、银行断贷等诸多实际问题,经营压力较大。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我通过实习期间咨询文化企业从业人员,加上自身在文化企业的实习经验,深刻体会到文化企业当前难以经营的困境,很多企业尤其是演艺企业,由于大半年都没有进行任何演出活动,资金短缺,周转困难,很多都已经倒闭或转行。

从实际生活中我们也能够非常切实地感受到此现状,尤其是像我一样喜欢追星且较多关注这方面即时信息的年轻人会有更深刻的体会:演艺产业面临演出遭遇延期甚至取消,演出场馆和演艺机构陆续关停,旅游演艺紧急叫停等困境。再比如电影院、ktv、剧场、体育馆、电玩城等大中小型文化场所都长时间大门紧闭,截至目前的七月份基本上也无法正常营业。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这样的现状也是出于对其聚集性特点和预防疫情扩散的考量,不过站在这些文化企业的角度上看,它们确实面临着能否继续生存的问题和难关。



(二)疫情带给文化产业的机遇与启发
疫情给文化产业带来的机遇和启发,主要有以下这些:

1.学习和工作方面
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新冠肺炎疫情在给各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秩序带来冲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疫情也给全社会与各产业的数字化加速转型带来了一些发展机遇。对于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而言,在疫情当中,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有效保障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秩序,也有效满足了居家民众的娱乐和心理需求。

疫情期间,学生上网课,上班族在线办公,团队在线会议等形式成为一种常态,这也得益于诸如QQ直播间、腾讯课堂、智慧树、中国大学慕课等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和视频网站的技术支撑,很多文化企业敏锐地发现商机,紧抓时代机遇,及时通过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进行企业的转型与升级,推出一系列适合疫情居家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实现企业自救的同时也推动了自身更加长远的发展战略。



2.文化娱乐方面
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传统线下的文化消费形式受到限制和影响,居家文娱消费成为疫情期间文化消费的主要形态。居家文娱的巨大需求,促使以线上消费为主的数字文化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重塑了文化消费的新形态。以社交媒体、自媒体、互联网视频、数字阅读、数字音频、数字游戏、网络新闻、在线教育等为代表的面向移动客户端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迅猛。

社交媒体平台打破了圈层限制,为社会大众呈现了一个信息开放共享的平台,提供了一个自我发声、自我表达的渠道,从而形成了一个从线上到线下、信息对接、物资匹配、相互协作的社交网络防疫阵线。以微博为例,疫情期间,微博热搜板块最顶部设置了专属于疫情防控的最新消息和动态专栏,每天还会及时更新和发布信息辟谣汇总,使得信息发布与传递速度更加迅捷,信息更加准确全面,覆盖范围更加广泛,一方面满足了用户获取疫情实时资讯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发布的信息在第一时间获得广泛关注与分享,在点赞、评论和转发中,产生一轮接一轮的信息传播形式,实现信息广泛共享。

自媒体平台的发展为“宅家文化”内容的输出提供了平台和技术支撑。足不出户的居家生活,使人身心都受到限制,社会大众本能地需要找到一种宣泄的途径,因而对娱乐的需求就凸显了出来,社会大众有了更加想要展示自己“宅居生活”的意愿和诉求,加上有空闲时间条件的支持,在这个互联网急速发展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新媒体的接受者,也能够成为新媒体内容的制造者和运营者。自媒体平台的发展也带动了直播领域的用户活跃度,比如YY、斗鱼、快手、抖音等直播平台的用户数量和使用时长均在春节假期得到迅猛增长。

随着疫情的爆发,社会大众出行受限与院线撤档给网络视频市场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各大视频网站通过输出电影、电视剧、动漫、综艺等资源内容,使得点击量和播放流量大涨,为视频网站带来了一波流量红利。而且相比较于日韩等影视剧“边拍边播”和动漫“边制作边播出”的制片模式,我国制作完成再播出的模式更为有利,不会遇到太多诸如暂停播出、中断制作等问题。

网络视频网站也为遭受重创的院线电影带来转机。比如在春节期间撤档的电影《囧妈》,在抖音、西瓜视频等短视频平台进行了免费播出,仅3天时间,改为线上网播的《囧妈》总播放量就超6亿,《囧妈》在突发情况下完成了6.3亿元的自救,成为历史首部网络在线播出的春节档热门院线电影。虽然这也导致了其他院线电影和行业相关者的联合抵制,引起了很大争议,但社会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我们要坚持辩证统一这一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来看待社会问题,即使《囧妈》的线上播出方式存在很大争议,也不可否认作为院线电影,其与网络视频平台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电影票房,降低了经营风险,也为传统电影院线创新运营提供了新的启发与思路。

疫情期间数字音乐、有声读物等新兴业态的用户规模也获得了较快增长,成为文化消费新热点。线上音频方面,疫情带来音频平台用户爆发式增长,如网易云、QQ、喜马拉雅、荔枝 APP等音乐和电台APP。数字音频的快速发展也迫使传统音乐市场在疫情下加速转型升级,如实体专辑、演唱会、音乐节等内容搭载形式都在逐渐实现从线下到线上的数字化转型。比如6月9日五月天乐队在QQ音乐、酷狗音乐和酷我音乐播出的线上演唱会,以“0观众”的形势表演了一场令数万人感动的线上演唱会,并邀请了李荣浩、毛不易、萧敬腾进行隔空大合唱,这样的观演形式对于传统的舞台表演模式而言,也是一种基于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形式创新,它联通了线下与线上消费模式,搭建了实体与虚拟的一体化平台,促进文化消费线下场景的线上迁移,重塑了文化消费的新形态。



再比如草莓音乐节主办方摩登天空在 bilibili 网站上推出“宅草莓不是音乐节”,以音乐人自制视频和过往草莓音乐节演出现场视频为内容主体进行播放,“云音乐节”自此成为一种新型消费形态。相信疫情过后,数字专辑、线上音乐会、线上演唱会、云音乐节等数字音乐的表现形式将会更具创意与科技元素,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

3. 公共文化服务方面
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各个文化事业主体为了应对疫情也推动了自身的创新发展,比如博物馆和美术馆开通网上展览平台,图书馆资源免费在线开放等措施,吸引了很多对于精神文化需求较大的群体进行关注与线上参观。这表示不仅是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发展也需要转变发展理念,以创新意识和创意思维为基点,以大数据为平台,以数字和互联网为技术支撑,推动自身创新发展和升级,实现长足发展和社会效益。

二、政府的相关政策及措施

疫情影响下,全面复工复产是社会当前最关注的问题,资金短缺,周转不灵是企业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在全力防控疫情的基础上,更多地出台支持文化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及措施。在缓解文化企业经营困难方面,应出台支持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微文化企业的特殊政策,比如减缴缓缴社保医保、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房租减免等各项普惠性政策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符合一定条件的中小文化企业,金融机构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鼓励企业充分利用金融机构发布的应对疫情的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降低融资成本。在支持文化产业长远发展方面,应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适当调整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方向,重点向疫情影响较大的文化旅游、演出娱乐、文化创意等行业倾斜。


今年四月,上海、山东、四川等多地出台涉文旅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成本,并结合文旅产业特点和模式,探索创新收益权抵(质)押、履约保证保险等增信融资方案。与此同时,多家银行新增百亿或千亿级授信额度,积极为文旅企业提供进一步支持。

疫情爆发以来,财政部、央行、银保监会以及多个地方政府累计发布相关扶持政策逾30条。今年预备出台的《文化产业促进法》,包括《文化和旅游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演出市场管理的通知》等具体政策方案也将被提上日程,在树立文化行业规范和标准的同时,也给行业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这就需要各个文化企业把握新政策,适应新环境,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制定创新驱动策略,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文化产业的转型路径思考
疫情是一时的,文化企业的发展却是长期的。面对疫情冲击和经营的压力,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文化企业,一方面要寻求政策扶持、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会自救,要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意思维,推动自身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直面疫情或者是潜在的来源于其他方面的压力与冲击。

从长远来看,政府应积极带动文化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把深化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培育壮大电子竞技、数字动漫、数字音乐、在线旅游、智慧传媒、数字文博等新兴产业。鼓励文化企业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消费新模式,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比起过度依赖政府主导和政策扶持,想要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更为重要的还是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理念的转变和经营战略的制定。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文化企业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和实践以“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为核心要素的新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以互联网为依托,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文化创意为内核,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内容质量,打造精品力作,发挥好的文化引领作用,预防同质化、碎片化、庸俗化的创作倾向。



同时不能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统一,最终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向数字化转型,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文化产业责编:陈峰 )
2021年06月07日 11:34[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