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乃亮、“李小璐”合体直播带货,全网炸锅了

贾乃亮、“李小璐”合体直播带货,全网炸锅了

来源 电商参考 

谁也没想到,再一次看见贾乃亮和“李小璐”同框不是在《再见爱人》综艺里,而是在贾乃亮本人的直播间。

01贾乃亮带货,“李小璐”助播

双11直播战打到最后一程,热度像火山口上的残炭,拼的是底牌、也是耐力,而为了流量,就连“带货一哥”贾乃亮也“豁出去”了。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就在前几日,细心的网友发现,贾乃亮直播间的一位女助播,五官神态酷似他的前妻李小璐。

图源:贾乃亮直播间

尤其当两人同框时,那种“似曾相识”的氛围感扑面而来,引得网友纷纷刷屏:“复合了吗?”“李小璐回归直播界?”

最耐人寻味的细节在于:

这位“李小璐替身”的女助播,镜头给得极其频繁,其中还有不少特写;

而助播就连妆发都向李小璐靠拢——偏分长发、细眉尖下巴,配合着一系列互动动作,看上去确实有几分像“故人”。

也难怪不少网友直呼:“这不是撞脸,这是刻意致敬。”

一时间,评论区几乎被“李小璐”三个字占领。

弹幕炸了,流量自然聚集——数据显示,这场直播的在线观看人数迅速突破10万+,热度直冲抖音女装榜榜首。

图源:贾乃亮直播间

不过,“宛宛类卿”终究只是噱头,这也让许多网友在吃瓜之余,也表达了不满情绪:

前妻早已是过去式,为何还要在直播间暗中炒作?

毫无疑问,这种蹭“旧爱”话题的操作,让人嗅到过分营销的气味,也把贾乃亮这位“带货一哥”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02带货一哥,为何还打旧人牌

在电商参考看来,结合贾乃亮目前在直播带货圈的影响力来看,这场风波就显得有些耐人寻味。

一方面,他已是直播带货圈响当当的明星主播,不需要靠这种“苦情复合”的八卦噱头博眼球;

另一方面,这场操作也远不只是“直播助播撞脸”这么简单,背后的导向与用意,令人深思。

众所周知,自签约MCN机构遥望科技以来,贾乃亮的事业轨迹出现了明显转型。

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娱乐明星”,而是成了站在GMV排行榜头部的带货一哥。

数据显示,仅在今年9月,贾乃亮就以94.49的带货力指数位居抖音主播榜榜首,甚至一度超越“与辉同行”;

而在美妆类目里,他也在十月成功登顶,拿下“TOP1”的宝座。

10月16日的“大牌美妆盛典”中,他单场直播GMV超过2.7亿元,刷新今年双11美妆品类单场销售纪录;

而10月19日的HBN专场,贾乃亮又再次打破该品牌的全网销售记录。

根据过去的经历来看,从美妆到户外,从轻奢到日用,贾乃亮不仅跨品类游刃有余,还拥有极强的控场与选品能力,

是少有的兼具专业度与娱乐属性的明星主播。

他不是在靠“明星光环”吃老本,而是在用扎实的运营与长期的陪伴感,筑起信任护城河。

那么问题来了:

一个已经拥有金字塔顶端话语权的带货主播,为什么还要打“旧人牌”?

为什么在双11这场事关年终排名与资源倾斜的大考中,突然容忍团队打出这种“似是而非”的亲密错觉?

有粉丝认为,这纯属误会。

有人爆料那位女助播并非临时加入,而是早已在团队中任职,直播当天只是正常轮岗。

而外貌相似这种事情,本就是玄学,团队也没预料到会因此掀起轩然大波。

图源:微博网友

但大众对此显然不买账——

因为无论助播是不是临时上岗,“同框+镜头特写+似曾相识的互动”组合拳下来,很难说这只是“意外撞脸”。

更何况贾乃亮本人在直播中并未及时回应或澄清,面对提到前妻的刷屏评论,反而一副若无其事的模样,继续带货。

微妙的回避让不少吃瓜网友在事后质疑:这一波“宛宛类卿”,很可能是团队为了冲击双11大促销量的剧本。

03直播江湖,从不讲感情

短期来看,这场“撞脸风波”确实让贾乃亮赚足了流量;

但从长期角度衡量,他也为此付出了声誉的代价。

回顾贾乃亮转型初期的直播表现,不难看出他的人设构建逻辑——不是浮夸卖惨,也不是无脑喊麦,而是主打一个“认真专业+卷出成绩”。

他亲自选品、参与定价、认真试用产品,乃至直播间常年保持高频输出,都让他在明星带货中脱颖而出。

在早期的一次访谈中,他曾感慨:“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得踏踏实实走下去。”

后续的事实证明,他的确是用行动践行了这句话。

图源:贾乃亮直播间

但直播电商是个易感的行业,信任红利来之不易,崩塌却只在一念之间。

这不是贾乃亮第一次被质疑带货翻车。

此前,他也曾因直播间宣传夸大、合作品牌问题频频登上热搜,陷入争议;

而这一次,则是情感营销踩了雷。

不同于此前的商业纠纷,这次是关乎“真诚”的讨论——而这,恰恰是直播电商最难修复的一道裂痕。

直播江湖从不讲感情,但消费者讲。

失去信任不代表没人看,而是没人买——当你的直播间成了“娱乐八卦放映厅”,消费决策就变成了吃瓜围观,销售额自然也会“虚高不稳”。

最终,一场短期热度带来的,可能是长线品牌力的透支。

在电商参考看来,真正长久的带货力,依然得靠专业主义、用户信任和内容节奏,而不是靠制造“前妻话题”这种廉价转化。

正如那句老话:你可以一时收割流量,但无法长期收割信任。


(娱乐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