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是个配得感很低的演员。”
前两天王传君凭借电影《春树》拿了东京影帝,但全网估计都没看过这么难以名状,感觉堪比罚站的获奖现场。


后来王传君澄清说是因为“借了女主演和导演的光,才拿到这个奖,当时有点懵,后来才回过劲来”,但气氛还是多有奇怪。而主要原因还是获奖前几天白百合发文引起的争议。一时之间舆论的聚焦点都来到了王传君身上的,疑他有”靠资本上位”和“抢功”之嫌。中国影人在国际获得了认可,一件开心的事却可能变成了当事人并不开心的经历。

喧哗过后大家又慢慢厘清和找寻着事件真相,白百合也发文澄清了矛盾主要是自己和制片人和剧组之间。
恰巧前几天刚刚在网路上看完了《南京照相馆》,最大感受是几乎很难再看出他的成名角色,《爱情公寓》里关谷神奇的影子。
想说个中运作、规制当然是错综的事,但仅作为演员来说,王传君对得起他告别《爱情公寓》时听起来太“狂”的话,“就是想做自己,就不跟你们玩了”。
0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院线电影里老能看到王传君的身影,他特别擅长演绎外表阴郁,内心幽微,处境压抑的角色。
最近一次当然是《南京照相馆》,他演为了生存下去给日本军官当翻译的一个市民,两边不讨好,内心坚持着“等日本人赢了,生活就好起来”。看完觉得王传君的角色成了电影的核,当大环境中的立场和价值已经完全悖离道德,人性会怎样扭拧成恶,以及我们真的能够坚定不移定义“恶”吗?王传君大多都在演绎角色的日常,然后从日常中细碎地生出恐怖和悲悯来。

这些年来他的表演总是让人印象深刻,回想最初惊艳的瞬间大概还是《我不是药神》,他演一个白血病患者吕受益,靠假药来企图多活些日子,瘦得形销骨立,让人难忘的是混杂绝望和希望的眼神;

后来看花絮,有一场吃面戏他连吃了五碗,就为了演出动物本能式的进食的感觉;
再后来就是民国时代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和《无名》,更克制一点的叙事,其实看起来更舒服。都是老上海背景,他身条好又有腔调,站在那里就有信服感。从愣头青到马队长,都是从纯真状态到逐渐要被环境异化的人,王传君的戏份都不多,但身上总能折射出一种人性被集体湮灭的状态。


最近还有今年的院线电影《孤注一掷》中的诈骗集团头目,虽是反派,但又是父爱满溢之人。

王传君的角色,世俗意义上大都不算“好人”,但他总能把他们演出日常生活感来,个个有人味,也鲜活。
02.
虽然王传君愿想着自己能隐在各个角色背后,但他又确实某种程度上凭“个性”出圈。
2014 年王家卫的《摆渡人》上映,转发列表明星搞团建,一是王家卫在圈内的地位,二是经他之手也成就了太多演员。但王传君写了一句,“我不喜欢”。

虽然《摆渡人》上映时本就争议颇多,但这四个字就算能收获舆论支持,在圈子里几乎也是某种程度的自断生路。
这也是为什么有网友评价,说王传君“靠资本上位”不太具有信服力的理由。
毕竟这四个字加上王传君后来的路,就当演员而言,他的确做到了,演好自己的戏,其他的管别人怎么说呢。
03.
如今很难想象如今银幕上这个时常阴郁挣扎的男人,是靠那个搞笑的“关谷神奇”成名的。

也是在表示”我不喜欢“的同一时期,王传君说自己不会再演《爱情公寓》,在其他几位表达了回归意向的主演里依然那么醒目。
那段时间,王传君被骂得不少,多是忘本,少了情义,否定过往之评。那时候公众眼里的王传君,其实还是一个靠爆款剧和粉丝经济起家的流量明星,“做自己”和“有个性”,或者“我不怕被人忘记关谷神奇,我怕的是有一天,我自己也只剩关谷神奇”,都有表演人设之嫌。

但如今再看,王传君其实实现了他当初“我只想做个演员”这句话:好长一段时间里,他几乎从视野里消失,《我不是药神》上映的时候,别人再也认不出他是关谷神奇,只觉得一夜之间老了十岁,“如果他不是王传君,我会觉得导演找了个当地搞诈骗的”。
04.
换个角度想,就是因为王传君这种想到什么说什么的性格,在内娱算是“活人感”,因而甭管说他活得很普通人很日常,他某种程度上就是个“流量体质”。

就在拿影帝争议的前两天前,王传君还因为最近编剧古二和王家卫的事件又被推上了热搜,那时候公众的舆论态度是觉得他“先知先觉,很有个性”。两天之后,境况急转直下。
不过对于王传君而言,这些年他大概也已太习惯舆论沉沉浮浮,对他来说,他找到了演戏,一种让心力锚定的方式。
所以也许,这篇文章并不是想表达因为王传君是个会演戏的人,所以这一切的争议都是妄谈,毕竟如今“真相”太多了,又或许没有真相,真相只是每个人对自身处境恐惧和期望的一种投射。但起码从王传君的身上,还是觉得找到内心热爱深耕下去,持续不断听见自己的回音,比全仰仗外界喧嚣或冷淡来确证自身存在,来得靠谱。
以及开心吃瓜,在互联网纷繁信息中挖信息,但也别让它们吞没了被艺术打动的热情。
来源:世界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