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藜这名字,可能你听过,但脸蛋儿不一定记得住。她不是那种一出场就让人惊呼“哇”的女演员,可偏偏总能在央视大剧里当主角,连李幼斌、王丽云这样的老戏骨都给她当过绿叶。这事儿一说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她是不是有啥大背景?
其实,马藜的家世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她小时候学过舞蹈,每天在练功房里挥汗如雨,梦想着站上大舞台。可惜,命运开了个玩笑,练舞时受了伤,没法再跳下去。那一刻,她站在练功房门口,看着别人在地板上旋转,心里酸得像喝了醋。她没哭没闹,转身就选了另一条路——去学表演。
她刚入行时,谁也没想到这姑娘能走多远。毕竟,娱乐圈里新人多得像过江之鲫,个个都想出头。马藜第一回跟李幼斌搭戏才20岁,剧组里有人小声嘀咕:这小姑娘凭啥?可她从不端架子,拍戏不带助理,候场时就搬个小板凳,坐在角落里一句句地抠台词。有回天冷得要命,她冻得直哆嗦还在对词,李幼斌看不过去,悄悄把自己的热水袋塞给她。
你说她资源好?她确实没断过好戏。从《远方的山楂树》到《陌上花又开》,央视的剧一部接一部让她挑大梁。收视率也硬气,有部剧刚开播就冲到2.1,这成绩在如今的电视剧市场里,绝对算得上亮眼。可她从没演过那种流量爆棚的偶像剧,总是扎在农村题材里,演些泥土味儿十足的角色。
为啥她老演这种戏?因为她有舞蹈底子,身体协调,试戏时总能多几分亮色。有回试戏,导演让她演段哭戏,她没急着挤眼泪,先来了个干净利落的旋转,动作轻得像片叶子。选角导演当场看呆了,说:“这姑娘有股灵气。”就凭这,她从群演一步步爬到主演,没靠什么背景,全是自己熬出来的。
她演戏有个特点,角色跟角色完全不像同一个人。在《三个姐姐》里,她是那个脾气火爆的二姐,嗓门大得能震屋顶;在《山楂树》里,她又成了跳芭蕾的文艺女青年,安静得像幅画。观众看完剧,常常记不住她的脸,只记得她演的那个角色。有网友在网上吐槽:“这演员咋回事?演完戏我光记得人物了,压根想不起她长啥样!”
导演孟亮最早看中她的,就是她那股沉稳劲儿。试镜时,别人都在卖力推销自己,她却安安静静坐在一边,观察角色的一举一动。孟亮后来在采访里说:“她眼睛里那种沉静,像老演员一样稳。”这话听着简单,可在浮躁的娱乐圈里,这种稳当可不是谁都有的。
当然,也有人不服气,说她资源好全靠“硬捧”。可你听听场记的说法:有回拍夜戏,雪下得跟鹅毛似的,她穿着件薄衣在泥地里滚了十几遍,导演喊停后,她爬起来第一句话是:“我再补个表情特写行不行?”这种拼劲儿,谁看了不得说句服气?
娱乐圈里,多少人急着蹿红,恨不得一夜之间家喻户晓。马藜却不慌不忙,像在下一盘慢棋。跟她同剧组的演员,有的早就靠综艺火了,她还在农村剧里演柴火妞,顶着晒黑的脸,穿着碎花衬衫,站在玉米地里笑得跟邻家妹子似的。有回记者问她急不急,她指着身后的麦田说:“你看这庄稼,哪能一天就长成?”
她这性格,早就有了苗头。她初中练舞时,压腿疼得嘴唇都咬破了,也不吭声。舞蹈老师说:“这孩子倔得跟头牛似的。”如今在演艺圈,她还是这股倔劲儿,一步一个脚印,不急不躁。有人说她长相平平,可她偏偏靠这份坚持,成了央视剧里的常客。
说到这儿,你可能好奇:她为啥总能接到好戏?其实,答案藏在她选的路上。她不追流量,也不爱扎堆演都市爱情剧,而是选了农村题材这条窄路。《故乡的泥土》里,她演个农家女孩,皮肤晒得黝黑,站在田间地头,笑起来满脸真诚,哪还有半点城市姑娘的精致?观众看了都说,这角色跟她本人好像没半点距离。
她这种选择,不是谁都能坚持的。娱乐圈里,多少人为了红,连夜赶通告,跑综艺,刷热度。马藜却像个老农夫,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慢慢耕耘。她不争不抢,但每部戏都拿出了真本事。有一回拍戏,她在零下十度的山里跑了整整一宿,导演都怕她撑不住,她却笑着说:“没事,这点冷算啥。”
这事儿还没完。马藜的故事,让人不禁想问:娱乐圈里,像她这样靠实力慢慢爬上来的人,还有多少?她的路子,能不能给更多年轻人一点启发?或许,咱们每个人都能从她身上,学到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