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国顶级月嫂,月薪3万农村出身,能听懂婴语,明星抢着用她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我叫景小林,70后湖北人,做家政20多年,拿过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有过北京落户资格,也错过了父母养老、孩子成长。”

这段朴实的自述里,藏着一位顶级月嫂半生的拼劲与遗憾。从湖北农村的苦丫头,到北京家政圈的 “标杆人物”,连明星家庭都抢着请她,月薪飙到三万。

她用一双糙手撑起了家,却也把最该给家人的陪伴,分给了别人家的孩子……

苦难的童年

上世纪 70 年代,景小林出生在湖北农村一个多子女家庭,上面有1个哥哥、4个姐姐。那会儿农村重男轻女风气正浓,可父母偏偏把她宠成了 “小公主”。

姑姑曾想把四姐送给别人,父亲抄起菜刀就拦在门口:“手心手背都是肉,要抱走我女儿,先砍死我!”景小林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她的童年自然更是满了家人的温柔。

夏天,父亲会用肩头的毛巾给她擦汗,竹舀舀来的凉水喝着都甜;冬天,当她的手冻得裂口子,父亲就用温水细细泡软,再一点点抹上护手油。

家里物质条件虽穷,可姐姐们借来的《少年文艺》《书剑恩仇录》却成了她的精神食粮。景小林常常捧着书看到忘了吃饭,但这些细节,也悄悄养出了她骨子里的韧劲和细心。

可安稳日子在她9岁那年戛然而止。父亲因肝腹水突然离世,家里的顶梁柱塌了。景小林哭了三天三夜,擦干眼泪就扛起了担子,主动辍学去村口早餐铺打工。蒸锅烫得她腿上起水泡,老板还耍赖不给工资,最后靠表哥帮忙才要回100多块。

好在苦日子里藏着甜,她在早餐铺认识了后来的丈夫——一个自来水公司的员工,待人温和又实在,让她重新尝到了被疼爱的滋味。

北漂岁月

1995年他们结婚了,1996年儿子就出生,仅靠丈夫的工资勉强糊口,肯定不能让孩子完成学业。“我自己没念成书,绝不能让孩子重蹈覆辙!” 景小林咬着牙下定决心。

1999 年,儿子刚满3岁,她凑钱买了去北京的火车票,投奔老家一位退伍军人开的家政公司,一头扎进了北漂大潮。

初到北京时,她身上只剩70多块钱,在潮湿的地下宿舍等了整整一周,才接到第一单活:照顾退休老教师王奶奶。

王奶奶身患肺纤维化、高血压,一晚上要起夜十几次,景小林从不说累,哪怕深更半夜也立马爬起来扶老人上厕所、擦身子。

她的勤快和贴心打动了王奶奶一家,老两口把她当亲闺女,教她做藕夹、北京馄饨,还特意做了张评分表,从厨艺到护理细节一点点帮她打磨,看着她从 “不及格” 练到 “满分”。

可这份温暖背后,藏着她一辈子的痛。照顾王奶奶期间,母亲因落水引发肺炎,她匆匆回家待了不到10天,就被催着回了北京。没想到回京才一周,就传来了母亲离世的消息。

“没能给妈养老送终,这事儿我想一次疼一次。” 后来提起,景小林的声音还发颤。之后景小林转型做育儿嫂,第一单就接了个硬活:照顾双胞胎早产儿。这一做就是29个月,两年半里她几乎没睡过整觉。

两个孩子体质弱,月月生病,她把心都扑了上去:每天记满两大本笔记,详细记录孩子的饮食、睡眠、体温变化,连排便次数都标得清清楚楚。

功夫不负有心人,原本瘦弱的双胞胎渐渐长壮实了。离开时,客户捧着表扬信送到公司,夸她 “比家人还周到”。

凭着这股较真劲儿,她评上了 “北京市优秀家政服务员”,第一次捧回了鲜红的锦旗。但虽有收获,在育儿嫂的日子里,委屈也不少。

有一次她带宝宝练爬行,孩子不小心崴了手,雇主劈头就问 “是不是你拽的”,她急得差点跳窗证明清白。

还有一回,她带大的宝宝黏她胜过黏妈妈,宝妈吃醋让她走,她只能连夜收拾行李,天没亮就偷偷离开,回到宿舍哭到喘不上气。

“孩子都成我心尖肉了,却得硬生生分开,对我和孩子都是伤。” 也是这时候,她打定主意转做月嫂——服务周期短,也能少些撕心裂肺的别离。

懂 “婴语” 的金牌月嫂

刚做月嫂,景小林就靠专业救了个孩子。有个韩国产妇的宝宝,黄疸退了后总呛奶,口周还发紫,私立医院说只是感冒,她却越看越不对劲,连夜劝雇主赶紧去儿童医院。

检查结果出来是新生儿肺炎初期,输了一周液就好了。雇主拉着她的手千恩万谢:“幸亏你心细,晚一步真不敢想!”

2009年,她成了公司唯一的委培生,去北京玛丽妇婴医院接受正规母婴护理培训,后来又考下高级催乳师证书。

因为从小养成的性格,她学东西特别较真,笔记记了二十多本,从产妇月子餐搭配到新生儿急救手法,密密麻麻全是重点。

时间长了,她练出了 “懂婴语” 的本事:宝宝哼唧两声,她就知道是饿了还是尿了;哭声尖一点,准是哪里不舒服。

过硬的专业能力让她成了 “香饽饽”,工资从最初的两三千涨到现在的月薪三万,成了行业里顶尖的月嫂。

她服务过的家庭五花八门:有官员政要、明星演员,连演员刘琳和作家莫言都找过她,当然也有普通工薪阶层。

不管客户有钱没钱,她都一视同仁:给明星做月子餐不搞特殊化,给普通家庭护理也绝不偷懒。

这份付出换来了沉甸甸的荣誉:她拿到 “全国优秀农民工” 证书,还争取到了北京落户资格。

可惜最后因政策变动,落户没成,换成了30万奖金。她立马用这笔钱在黄冈买了房,把女儿接到市里读书 —— 这是她多年来的心愿。

补不回的遗憾

虽说成了行业标杆,可景小林心里的亏欠越来越重。

儿子3岁后,她只在暑假见过几次。最让她心酸的是早年婆婆带儿子来北京,那时候她穷得叮当响,只敢带孩子吃炸酱面、蛋炒饭。

儿子想去公园,2块钱门票她都舍不得花,就让孩子站在门口往里望。“现在想起来,孩子当时没哭没闹,懂事得让人心疼。”

有年母亲节,儿子给她发了个红包,附带一句话:“妈,虽然你是我妈妈,但给我母爱的是姑姑和奶奶。”

看到消息的那一刻,景小林躲在客户家的卫生间里,哭了整整半小时。

为了弥补遗憾,景小林后来转型做讲师。她考了母婴护理讲师资格证,去公司给新人讲课,虽然收入比做月嫂时少了些,却有了大把时间陪家人。

现在的她,还在母婴行业发光发热,只是偶尔想起过世的父母、想起孩子成长的空白,眼眶还是会红。

那些错过的时光,是她永远的遗憾,却也是她用双手撑起家庭的最好证明——这位从农村走出来的月嫂,用较真与善良,在烟火气里活出了自己的重量。

作者:木乔简科


(娱乐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