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为啥退出春晚?不是身体差,也不是搭档散,而是另有隐情!2012年,他突然缺席央视春晚,观众傻眼了,猜来猜去,有人说身体扛不住,有人说搭档闹掰了,可真相远比这些复杂。来,咱们一层层扒开这事儿的来龙去脉。
2009年春晚,赵本山刚演完《不差钱》,台下笑声还没停,他下了台却差点没站住。脸色白得像纸,连嘴唇都没血色,靠着墙直喘粗气。工作人员赶紧拿来氧气瓶,他吸了好一会儿才缓过来。那会儿大家都以为是春晚压力大,累的,没人觉得是大问题。可谁知道,这只是他身体拉警报的开始。
2010年,他排练《捐助》时更吓人。熬夜改剧本,一天睡不了几小时,有次排练场上,他正说着台词,突然眼睛一黑,直挺挺倒下去。送医院一查,医生说脑部得动手术,还得植11根钢钉。这手术可不小,术后没多久,他戴着护具就回了排练场,生怕耽误春晚进度。明眼人都看得出,他这是在硬撑。
还有一年春晚联排,差点出了大乱子。那天他要用的道具居然忘了带,临上场才发现,急得满头大汗。趁着宋丹丹说话的空档,他赶紧跑后台拿道具。台上强装镇定,台下心跳得跟擂鼓似的。虽然演出没砸,可这事儿让他又紧张又疲惫。
年纪大了,赵本山的身体真不如从前。高血压、腰椎病缠着他,排练强度又大,半年时间都泡在剧本和审查里,吃不好睡不好。吸氧、晕倒、忘道具,这些都是身体在喊“受不了了”。可他从没喊过苦,春晚对他来说像座大山,必须得扛。
说到搭档,很多人觉得他退出是因为“铁三角”散了。早年他和高秀敏、范伟搭档,那可是春晚的王牌组合。《卖拐》《卖车》,随便一句台词都能让人笑喷。2005年,高秀敏突然走了,赵本山愣在原地,半天没回过神。办后事时,他红着眼说,小品少了高秀敏,总觉得少了点魂儿。
后来范伟也转战影视圈,俩人联系少了,合作自然也淡了。赵本山没抱怨,默默找新搭档磨合。宋丹丹后来成了他的好拍档,《小崔说事》《火炬手》又让观众乐开了花。可宋丹丹年纪大了,觉得排练太累,提出不干了。赵本山笑着说“理解”,又开始带新人。
2011年,他带徒弟王小利上春晚,结果直播时王小利忘词,舞台冷了六秒,成了“黑色六秒”。下台后,他没责怪徒弟,只是拍拍肩膀,可脸上的疲惫谁都看得见。带新人比自己演费心百倍,他还得安抚团队,调整节目。搭档换了一个又一个,他从没说过放弃,可这些事确实让他累得够呛。
不过,说他退出是因为搭档或身体,其实都没说到根上。2012年,春晚换了总导演哈文,她想让春晚“高端大气”,多讲正能量,跟赵本山一贯的搞笑风格不太搭。他没多想,照旧准备剧本,设计接地气的笑点,想让老百姓看完能乐呵。
可剧本送审却被打了回来。审片的人说,笑点太多,正能量不够,得加点教育意义的内容。赵本山有点懵,他做了这么多年小品,觉得让观众笑才是核心,硬加教育内容太刻意。可他还是改了,加了些讲道理的台词,送上去又被退,理由还是不够正能量。
改了四五回,剧本从轻松搞笑变得沉甸甸,赵本山心里不是滋味。他想让观众笑,春晚却要他讲大道理,两边怎么也拧不到一块。到了最后,他选择不演了。不是被导演“赶”走,而是他不想把一个变了味的小品端给观众。
有人说,哈文针对他,可策划人刘仪伟出来澄清,总导演没权力赶赵本山,是他自己不想硬着头皮演。赵本山在春晚舞台上奋斗了二十多年,从《相亲》到《不差钱》,给观众留下了无数笑声。对他来说,能让大家开心,已经值了。
身体的疲惫、搭档的变动,都让赵本山累,可真正让他离开的,是2012年春晚的理念冲突。他不想妥协,不愿将就,选择了退出。这不是放弃,而是他对自己作品的坚持。就像在家里做饭,你想做道家常菜,可有人非让你做满汉全席,换你你干吗?
赵本山的小品,简单、接地气,总能戳中老百姓的笑点。他的退出,让春晚少了不少欢乐,可他留下的经典,谁也忘不了。你看《卖拐》,是不是现在还能背两句?他的小品就像老朋友,隔段时间翻出来看看,总能会心一笑。
这事儿也让人琢磨,春晚到底该咋办?是继续接地气,让大家笑得痛快,还是得端着点,讲点大道理?赵本山的退出,像是给这个问题留了个问号。每个人心里可能都有自己的答案,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