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宗琮 姜心源 滨州报道
一片曾经闲置的盐碱地,如今每年亩产樱桃2000斤……这一切,离不开一位名叫张蒙起的新农人的努力。作为阳信县张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2022年,张蒙起带领合作社整合县域内闲置荒废棚区,开展设施樱桃种植,通过统一技术管理和规模化生产,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还带动了周边几十位妇女就业。
在张蒙起的樱桃种植园区,记者看到四栋现代化农业大棚映入眼帘,大棚内一排排樱桃树,层层叠叠绿叶间,红樱桃缀满枝头。“现在园区拥有设施大棚四栋,占地8亩,露天种植面积50亩,棚内已有成熟苗木4000株,幼苗2万株。”张蒙起告诉记者,通过三年多的摸索和设施化种植,她的团队克服了盐碱地的不利条件,实现了高产稳产,成功在盐碱地上实现樱桃丰产三季,较于之前亩产不到千斤的樱桃,张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年亩产量稳定在2000斤以上。
记者了解到,几年前在阳信县举办的“乡土人才回引计划”座谈会改变了张蒙起的人生轨迹,听着家乡的发展规划,她毅然决然从广州回乡创业。经过前期考察,张蒙起发现樱桃在大连、烟台等地都有大量种植,但鲁北地区还不多,且国内樱桃市场供不应求,于是在2022年她踏上了种植樱桃的创业路。
对于很多像张蒙起一样的新农人来说,科学种植和土壤养护是他们重点关注的内容。前期张蒙起购置了大量的净水设备及测土配方,但是樱桃好吃,树难栽;土壤易控,天难测,就在第一批樱桃即将上市之际,鲁北地区陡然升温至20摄氏度,即将收获的樱桃面临大量减产的局面,如何能够保住这些樱桃成为张蒙起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在多方打听下,张蒙起了解到有行业内的专家将在大连召开咨询会,于是她连夜驱车十几个小时到达咨询会,现场向专家请教如何解决气温骤降影响产量的问题。在专家的指导下,张蒙起采取“微循环、缓降温”的方式保全了4000株即将结果的樱桃苗。“要想种出品质高端的樱桃,仅靠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远远不够。今年,组织部门推荐我参加了全省乡村振兴‘头雁’培训班,在培训班上我与山东农业大学果树专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遇到技术问题,专家既能在线答疑,还能定期来实地指导,解决了不少难题。”张蒙起说。
张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的统一技术管理和规模化生产方式,在确保樱桃品质稳定性的同时,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增加了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张蒙起创新性地推行了多元合作模式,农户可以承包1-2个大棚自行种植,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也可以投资入股,享受分红收益,真正实现“当老板”的梦想。张蒙起表示:“我们不仅要种出好樱桃,更要带动周边群众一起致富。”这种共享发展理念,让合作社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据了解,张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长期雇佣多名工人,季节性带动了20-30名妇女就业,使其月收入增加2400多元。
大棚里色泽诱人的樱桃证明,即使在盐碱地上,通过科学种植和创新管理,也能结出优质的“致富果”。张蒙起作为“新农人”的代表,不仅展现了当下年轻人的创业活力更体现出“新农人”的热忱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