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最近追古装剧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婚礼场景里,新娘大多不再顶红盖头了,而是用一把精美的团扇或纱扇遮着脸,为啥有的剧里还是掀盖头,有的却是拿扇子?有什么不同吗?网友:这还能自选吗?
先说结论,这个变化其实不是剧组瞎编的,它是真的有历史依据的——它来自中国魏晋至唐代流行的“却扇礼”。“以扇遮面”最早源于晋代,“却扇”出现在婚礼上最早有关记载是《世说新语·假谲》:“既婚,交礼。女以手披纱扇,抚掌大笑曰…”南北朝诗人庾信在《为黄侯世子赠妇》一诗中写道:“分杯障里,却扇床前。”
却扇礼到底是什么?也称为“去扇”,简单来说,就是新娘用扇子遮脸,直到婚礼进行到某一刻,比如新郎念完却扇诗,才把扇子放下,表示礼成。这一风俗最早在魏晋时期出现,到唐朝变得非常流行。
唐朝人结婚,不但要扇子遮面,唐中宗时期尤其流行新郎要当场作一首“却扇诗”,来请求新娘放下扇子,有点像现在的“爱的宣言”。这既是一种含蓄的礼仪,也带有辟邪、吉利的寓意。比如,唐宪宗时云安公主下嫁南川郡王刘昌之子。皇帝命令当时进士陆畅作傧相,为其作一首《却扇诗》:“姮娥须逐彩云降,不可通宵在月中。”有没有像现在婚礼上的“first look”?
宋朝前期还保留了这个习惯,但后期开始,另一种我们更熟悉的婚俗——“盖红盖头”逐渐流行。到了明清时期,几乎就看不到却扇了,几乎演变成盖头。为什么会变?有一种说法是,宋明理学影响之下,盖头比扇子遮得更“严实”,更符合后来礼教对女性“隐藏面容”的要求;同时,红色作为喜庆色的奠定,让盖头喜庆又直观。
现在不少古装剧注意到这个细节,最早《知否》这些以唐宋为背景的剧,就准确还原了“却扇”婚仪,说明剧组在历史考据上确实用心了。
但也不是所有剧都严格区分——有些剧为了画面好看,不管哪个朝代都让新娘拿把扇子,甚至有的剧里既拿扇子又盖盖头,这就有点穿越了。虽然好看,但容易让观众搞混历史。
所以,下次再看古装剧结婚场面,可以留意一下是“却扇”还是“盖头”。扇子代表的是唐宋的风雅,盖头则更多是明清的喜庆。别看只是一个小细节,它背后其实是中国婚俗演变的一段历史。
而现在不少影视剧愿意把这些细节拍出来,也说明咱们的古装剧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了——这一点,还是值得点赞的。扇子OR盖头?你更喜欢哪种?欢迎留言讨论,喜欢的话右下角三连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