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铜仁日报
马结华
人生在世,最不易把握的不是机遇,也不是自我,而是时间。时间没有形态、没有质态,看不见、摸不着,只能感受。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感受时间过得太快,真正像哲人所说,有如白驹过隙。
年少的时候,我们懵懂无知,常常认为时间非常富有,并不知道它多么可贵。青年时,我们认为,时间是可控的,玩一玩好像也无伤大雅,甚至玩才是我们的主业。走入工作岗位以后,我们开始感觉时间不可控,首先是工作任务繁多,仿佛永远也做不完;其次是自己的人生计划总是跟不上变化快,感觉时间这东西比泥鳅还滑,你还没有去捉它,它早已不见踪影。日渐人到中年,开始觉得时间这把钝刀其实异常锋利,许多理想还没来得及实现,甚至许多人生规划还没有启动,时光的刀片轻轻一划,就让刚刚萌芽的梦想胎死腹中,所有的青春仿佛一夜之间就成为看不见的尘埃,汇入茫茫宇宙之中。
身处机关单位多年,每天都是琐事缠身,除了要完成领导交办的事,还有手机上各种微信群、客户端在与我们争夺有限的时间,无论大事要事还是琐事家事,都是绕不开的事,真可谓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己。每天被各种事务缠身,感觉时间更不是自己的,仿佛深陷时间牢笼,无法超脱。面对逃去如飞的时间,我们的确值得好好思索:如何在繁忙中有条不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游刃有余,如何成为时间的管理者。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先生曾说:“有效管理者与其他人最大的区别也许不是别的,就是他们对时间的珍惜。”做时间的管理者,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记录时间流向并注重源头管理,让时间“有数”。记录、诊断、集中时间,并不是我的发现,而是时间管理大师德鲁克的发明。他说,“有效管理者不是从工作任务入手,而是从时间入手。他们首先做的不是制订工作计划,而是弄清楚自己的时间都花在了什么地方”。身处机关单位,每一天,我们都感觉自己很忙,但却很少忙出什么结果。有时候梳理一天的工作与生活,常常觉得空虚,因为我们发现,自己繁忙的一天,除了“应付”和“应对”各种事务以外,其实被自己浪费掉的时间也不少。客观地说,每天都有大量的“宝贵时间”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当做“垃圾时间”给浪费掉了。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每天被我们有意无意浪费掉的时间,收集起来肯定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对应我们生命,那就是一小截不可再生的“生命”、不能复制的“人生”。每天,我们浪费的时间点滴,可能大多在不经意之间,但细心收集就会发现,正是这沙漏一样漏掉的点点滴滴,吞噬了我们最可宝贵的生命。打开我们的智能手机你会发现,每天微信、抖音、淘宝和各种新闻客户端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当今世界,“机不离手,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尤其是我们中青年群体,可能一玩就是几个小时,或坐、或躺、或靠,拿着手机玩手游、刷视频、追剧、看综艺等。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查发现,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105.23分钟,而这些时间,真正用于工作和有价值的“玩”的时间,寥寥无几。更何况,当下的中青年作为玩手机的“中坚力量”,每天耗在手机上的时间更是令人咋舌。因此,我觉得,做时间的管理者,首先是搞清楚时间的流向,并且记录、收集和管理。比如,控制我们看手机的时间,可以利用“健康使用手机”软件统计我们每天停留在手机上的时间和软件,逐步减量,将手机上的“无效”时间减到极致。不能在滑动屏幕的快感中,划掉了宝贵的时间和有限的生命。
第二,对重要目标实行清单化分级管理,让时间“有度”。之所以浪费时间,很多时候,主要源于我们对生活和工作“漫无目的”。没有目标引领和时间观念,难免信马由缰,精力不聚焦、神经不紧张、激情不高涨、心态不迫切,很难将手中的事情高质高效完成。没有目标意识和效率意识,很容易形成“拖延症”,而且越演越烈。如何战胜“拖延症”,如何减少工作生活的“盲目性”,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对重要事项实行“清单化”分级管理,避免重要工作漏项,科学把控,让时间“有度”。可以每天晚上睡前谋划下第二天的工作和生活,将重要的事项列成清单,分轻重缓急,逐一完成。我以为,美国的管理学家科维提出的“四象工作法则”,是一个非常管用的时间管理方法,可资借鉴。科维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不同的程度进行了划分,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象限”,即既紧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既不紧急也不重要。按处理顺序划分:先是既紧急又重要,接着是重要但不紧急,再到紧急但不重要,最后才是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四象限”法的关键在于第二和第三类的顺序问题,必须非常小心区分。当然,我们也不一定要生搬硬套,任何理论都是僵死的,都需要灵活运用。总的来说,把每天最重要的事情进行“清单化”分级管理,至少可以保证重要的事情不会遗漏,不会造成重大风险问题,从而给自己增添较大的麻烦。
第三,专注提升工作学习的效率和能力,让时间“有效”。其实,珍惜时间是生命所需,甚至是一种本能。我相信,没有任何人一开始就想浪费时间。事实上,被浪费掉的时间,既有“不经意间”的浪费,也有“不得不浪费”。不得不浪费的时间,主要是我们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出了问题。同一件事情,有的人需要两小时,有的人只需要几分钟,这是能力和效率的差别。因此,我们应该时时刻刻将提升能力和效率放在重要位置。或许因为我的驽钝,我以为提升能力几乎没有捷径,只能多下笨功夫。就像那个我们小时候在故事中听到的卖油郎一样,只有勤学苦练一途,别无他法。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能力得到提升、效率得到提高,我们才能让更多“看不见的时间”转化成“看得见的成果”。就我多年来的经验(如果还算得上“经验”的话),提升能力和工作效率,首先得多读书,只有多读书,多掌握更多的知识和理论,脑袋才能“开窍”,我以为这是所有普通人的必由之路,因为在我有限的经历中,还未真正看到过“不学自通”的所谓天才。其次就得多悟,“悟”其实不一定是冥思苦想,更应该是观察思考,这有点像中医的“望闻问切”,只有多种方式去参详、综合考量,才能窥到病因,从而对症下药。当然,这里的“悟”还包括对别人成功经验的借鉴和利用,“悟”透之后的拿来主义不失为一条可行的经验。再次就是要勇于试错,可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个人走向成功其实都经历了若干的犹豫不决,尝试过若干失败的苦果,经历过若干的各种打击,关键是永不放弃,敢于尝试,做一个随时准备“摸着石头过河”的人。
第四,培养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情趣,让时间“有趣”。事事如履薄冰、时时如临深渊,这样的生活绝不是生活的常态。事事“清单化”、时时“绷紧弦”,这样的时间管理注定不能长久。生活本来就是五彩缤纷,人生需要精彩纷呈,那么,落实到时间管理上,也必须丰富多彩。刻板的人生,对应下来就是刻板的时间。好的时间管理,必须“有数”“有度”“有效”,还必须“有趣”,让神经适度松弛,生活才能有滋有味。我以为,让生活添彩,让时间“有趣”,最有效的是培养积极心态和健康情趣。比如,可以利用闲暇时间,陪家人散散步、谈谈心,也可与朋友喝喝茶、唱唱歌,还可以利用闲散的时间读读书、写写字……总之,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培养一两项健康的爱好,让生命的时间刻度上,闪耀着“有趣”的珍珠,从而让拓展时间的“宽度”与“厚度”,让生命在时间轨迹上熠熠生辉。
总之,生命需要规划,时间需要管理。绝不能让貌似温驯如风的时间成为洪水猛兽,成为杀人不见血的刀。学习做时间的管理者,用最适宜自己的方式,让时间“有数”“有度”“有效”又“有趣”,勒住“生命的缰绳”,从而扼住“命运的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