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到 2016 年将近 1 年的时间里,我的职业生涯遭遇了比较大的挫折! 现在回想起来,也算是一种另类的“财富”吧, 今天就来跟大家说说这段经历。
2015 年初,刚过完年不久,我就被我当时所在的外企公司裁员了,赔了 N+1 ,我也就爽快的离开了。
离开后,最重要的事情当然是赶紧找个工作。刚开始,我仍然希望能继续找外企的机会,然而,因为年龄已经快 40 岁了,很多职位都看不了,再加上我当时所在的家电行业的外资企业在国内品牌的竞争压力下大都在收缩战线,缩减团队,机会就特别少。所以, 3 个月之后,我还是没有拿到一个外企的 offer 。
于是,我不得不把目标转移到了民企, 考虑到家电行业发展前景比较暗淡,我就打算转型,正好那个时候,互联网行业正处于最大的风口上,是个企业都在说互联网 + ,我暗想要不也转个行试试, 因为我是做营销出身的,于是投递了几家招营销岗位的互联网公司。
运气还不错,我应聘的第二家公司录用了我,职位是营销部经理,薪资开得还行,我就愉快地接了 offer , 当时没想到,这次踏入了一个坑。
我入职当天,就遭遇了比较扯的事情。 我在签合同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职位名称居然写的是副经理,于是我就问 HR 是什么情况? HR 说公司所有的部门经理在试用期都是这样的职位,转正后就会成为正式的经理了,我当时想了想也没啥大不了的就签了。谁知道在我跟部门的人见面后才知道,这个部门居然还有一个副经理,我当时就有点犯嘀咕,不过,好在部门确实是让我全权负责的,我也就没有太在意这个事情。
后来,跟部门的人熟悉后,有一次我跟这个副经理聊起来,才知道原本他也应聘的是营销部经理,结果公司后面还招了我,可能是觉得我的资历更好些,所以部门让我负责了,他也挺郁闷的,不过他暂时也没啥更好的去处,就留下来了。不过, 这个时候我也明白过来了,显然公司是拿这个副经理做我的备选呢,干不好的话随时会踢我走了,呵呵。
虽然刚入职就遇到这种糟心事,但我还是准备好好把工作做好,毕竟是个新行业,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我调整好情绪,全心投入到工作中,然而, 不久后,我就发现这个公司的业务有点不靠谱。
这家公司本来是做传统行业的,然后老板某天心血来潮拉了一个在幼儿安全管理方面出过几本书的一个所谓专家入了伙,搞了一个互联网公司出来,还建立了一个开发团队,弄了一个幼儿园安全管理 App 出来,然后靠着这个 App 居然忽悠了一笔风险投资来(放到现在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老板有钱后就想着把用户量和流量数据做起来继续融资,所以就建立了我们这个营销团队。
问题是这类产品市场上已经有不少了, 而且有几个品牌已经在市场上打出了名声,有了很高的占有率,而且最关键的是这类产品全部都是免费安装和使用的,也因此所有的公司都在找商业模式和赢利点在哪里,我所在的这家公司也整天在找自己的商业模式,整天都在开会研究,然而只是限于研究。
我带着一帮刚毕业的年轻人凭着一腔热血,努力做着 App 推广,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也有几百家幼儿园安装了我们的产品。 然而,因为我们的产品跟其他产品同质化现象很严重,品牌更加没有竞争力,再往后推广难度就变得很大。 期间,我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异业合作,推广外包等,但是限于公司的实力和老板的支持力度,都不了了之。
过了几个月,狗血的事情来了, 在我即将转正的前几天,我的直接上司业务副总让我去他的办公室,告诉我因为业务推进不力,我无法转正,只能选择自动离职了。 我当时就怒了,告诉他业务推进得不好,你不知道是啥原因吗?就这样的产品和投入,能推好就奇怪了。他听了后也不好再胡说八道了,就跟我说了实话: 因为公司前期融资快花完了,而按照目前产品的市场情况也很难再融到钱了,所以,老板让他把我们这个团队裁掉。 听到这,我也懒得说什么了,回去跟团队交代了几句,让他们也赶紧找后路,我自己当天就离开了。
离开这家公司后,我也反思了一下, 也总结了避免踩坑的经验,就是对这种传统行业转型做互联网的企业尽量要敬而远之,因为这种公司的老板一般都缺乏真正的互联网思维,很难把产品和公司做好的。
所以,后面我再找工作时,就只找纯粹的互联网公司了,但是,没想到的是,后面我又踩了一次坑,不过,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下次再说。